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活動剪影

       
字級
    分享
  • QRCode
2020年第2次臺灣歐盟論壇在國圖舉辦(8月21日)
  • 2020-08-21
2020年第2次臺灣歐盟論壇在國圖舉辦(8月21日)

2020年第2次臺灣歐盟論壇主題為「當前歐盟政經發展及其全球角色(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he European Union and its Global Role」,邀請歐洲與國際事務、政治學研究學者專家針對探討歐盟政經發展之重要議題,進行論文發表及與談。本論壇於8月21日(五)上午10時在本館簡報室舉行,由國家圖書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共同主辦,由前政治大學歐洲語文學系張台麟教授主持與引言,楊三億所長(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卓忠宏所長(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張孟仁系主任(輔仁大學義大利語文學系)、鍾志明副教授(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發表論文,並邀請戴寧智副主任(法國在台協會)擔任與談人。 

張台麟教授首先以近兩個月來仍然緊張不安的世界情勢展開引言,如何防疫、振興經濟及對疫情升高的憂慮仍壟罩全球,同時國際政治形勢也更加嚴峻複雜,尤其是隨著美國總統選舉,川普爭取連任所採取的外交政策引發的不安與問題。除了反中帶來的兩岸情勢緊張,中東推動以阿建交孤立伊朗、歐洲反對德國自俄羅斯購買天然氣並以撤軍為要脅、施壓歐盟反制華為…等,皆讓國際社會呈現相當的不穩定性。而歐盟本身除了因應新冠疫情全面振興計畫的財政問題外,還要面臨許多特別棘手的問題,包括歐盟對白俄羅斯問題、土耳其與希臘及賽卜路斯在東地中海的領海與資源開發爭議、無協議脫歐、黎巴嫩災後重建、非洲馬利政變後問題等等,反映當前混亂且劍拔弩張的國際情勢。本日便將從歐盟及其會員國的角度,來分析這些議題並了解歐盟在全球的角色。 

卓忠宏所長就2020年7月歐盟預算峰會-爭吵、折衷、共識,指出歐盟本次跨年度預算討論較以往激烈分歧的原因,主要在於預算規模、預算分配項目、「預算歸還」機制以及預算是否與政治條款掛勾四個方面。英國正式脫歐後,歐盟預估2021-2027之預算缺口將在600億至750億歐元之間,為彌補此缺口,歐盟執委會要求各國提高預算出資比例,引來會員國之中如荷蘭、奧地利、瑞典和丹麥等淨出資國與中東歐、南歐的預算受益國之間的錙銖必較。而各國對於預算分配項目各有堅持與側重,只得採取預算協議折衷,代價是削減了原先對氣候變遷的資金。而1985年起為英國量身訂製的預算歸還機制,在荷蘭、奧地利等國的要求下並未隨英國脫歐退場反而保留下來,歐盟執委會承諾過去英國繳交的多餘會費,將會攤還給荷蘭、奧地利、丹麥和瑞典等預算淨貢獻國。而以凍結相關預算作為制裁這一條件,也被視為針對如波蘭、匈牙利等政策上與歐盟的傳統價值觀有衝突的中歐國家,引發預算是否與政治條款掛勾的質疑。此外歐盟因應新冠疫情提出的「復甦基金」,透過歐盟向資本市場舉債7500億歐元,源分配用於贈款部分為5000億歐元,貸款為2500億歐元,在各會員國情不同難以取得普遍支持之下,最終調整為3900億歐元的無償贈款和3600億歐元的貸款,才順利達成共識。卓所長總結這次預算峰會顯示歐盟幾項意涵,包括英國脫歐後歐盟面臨國際影響力下降;歐盟內部西歐、北歐、南歐、中東歐幾大陣營間利益衝突暴露;「復甦基金」為首次以歐盟名義在國際金融市場舉債,象徵歐盟未來可以獨立對外募資,有利於歐債危機後歐盟網建構共同財政政策方向前進。

楊三億所長從波蘭大選觀察波蘭政治發展走向,探討波蘭政壇逐漸右傾,以及右派為何能長期執政的歷史背景。2001年波蘭民主左派聯盟SLD拿下41%的得票率,SLD前黨魁並於同期擔任總統,堪稱左派全盛時期。但2005年的國會大選,右翼的法律與正義黨PiS成為第一大黨,總理為Jarosław Kaczyński ,同年其雙胞胎弟弟Lech Kaczyński當選總統,SLD就此一蹶不振,波蘭政治光譜完全右傾。楊所長指出其主要原因有五。一、選舉制度: 波蘭選制允許不同政黨組成聯盟,得票率門檻為8%。由於2015年SLP的左派聯盟策略錯誤,致使國會一席未得;二、貪腐:SLD執政期間多次爆發貪腐醜聞,對形象打擊太大,使對手PiS黨趁勢崛起;三、教會: 波蘭人有9成信奉天主教,在1989年圓桌談判舉行時,教會作為執政黨與反對黨之間的中介溝通團體,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更扮演推動波蘭民主化過程重要角色,足見波蘭天主教的重要影響力。四、對外在環境不安全感:俄國仍是主要威脅,但華沙不信任柏林、巴黎與倫敦能夠肩負歐洲安全,因此僅有親美和更親美兩種策略選擇,與當前的臺灣十分類似。五、歐洲向右轉: 2010歐債危機、2014烏克蘭克里米亞島衝突、2015難民危機、2020新冠肺炎等重大事件都強化了右派的力量。那麼當今波蘭比傳統右派還右派的執政黨PiS,對於歐盟整合有什麼影響? 楊所長認為在於對外政策。由於長期敵視西方社會,波蘭的外交政策顯示出既敵視俄國,又不相信歐盟的特色,造就波蘭政軍極端親美,但經濟卻與歐盟高度整合的特殊現象。而對於未來的觀察,在加入歐盟也未減緩波蘭右傾,左派短期內還難以重返執政之外,向年輕人靠攏也將是當今波蘭政治的重要課題。

張孟仁系主任分享義大利因應新冠疫情的策略與爭議,提及義大利的風險意識與醫療能量不足,造成其病亡數一度居冠,親暱的人際距離更加速病毒傳播。而最根本原因在於停止中義直飛航班,卻未能有效追蹤從中國(經第三方一次或多次轉機)入境回國的義大利公民、在義大利定居的華人,及其他旅客,讓義國海關無法預測旅客足跡,致使錯失防疫黃金期。此外,醫療單位誤排除沒去過中國的人,導致「醫院擴散」;指揮鏈不一,中央與地方缺乏協調等,也皆是導致新冠病毒快速傳播的主因。張系主任並分析,義大利的死亡人數攀高,主因首為高齡化人口,義大利人口老化程度全球第二,僅次於日本,加上醫療崩潰,大幅降低了存活率。義大利自歐債危機之後,2010-2019年醫療資源已十年下滑,醫療經費被刪減了370億歐元;加上2007年開始實施大區返款計畫,實質上卻刪減了大量醫療人事資源,以至於在新冠疫情中第一線醫療資源匱乏,甚至必須讓醫學院學生直接上陣當醫生。面對嚴峻的疫情,義大利政府緊急啟動紓困方案,提出規模近1200億台幣的刺激方案提振經濟,並爭取歐盟振興基金。這筆「疫後重建基金」是歐盟27國所通過的計畫案當中,有史以來金額最龐大的聯合借款。它的目標在協助遭到疫情嚴重衝擊的國家重振經濟,例如西班牙和義大利。總額7500億歐元當中不用償還的額度從5000億歐元降至3900億歐元,其餘3600億歐元紓困金則以低利貸款的方式提供。未來六年,義大利將接收到基金大約28%的援助,相當於2090億歐元。這筆金額包括810億歐元的無償撥款以及1270億歐元的借貸。義大利總理孔特(Giuseppe Conte)稱對協議結果“十分滿意”。然而受到GDP下滑的影響,義大利未來醫療資源的預算支出,還會進一步小幅下調,這個2000年曾獲世界衛生組織(WHO)評為「全球第二完善的醫療系統」,是否會一步步的走向崩壞,端視此次疫情後的醫療經費大檢討。

鍾志明副教授探討梅克爾的中國政策及其對歐盟全球角色的影響。指出梅克爾在處理歐債危機、對俄國經濟制裁、收容百萬難民時都表現強勢,被譽為西方民主標竿與自由價值捍衛者。但對於香港雨傘運動、反送中及國安法議題卻噤聲不言,只強調與中國持續對話與合作,引發媒體的撻伐。鍾副教授並進一步探討,梅克爾以貿易促進轉型的政策方針,自1989年64天安門事件後解禁與中國開始貿易,是認為中國會因為經濟社會開放,而向西方價值靠攏甚至民主化。然而時至今日回頭檢視,才發現沒有一項理想達到。相信貿易能帶來轉型,是德國與歐盟太過自信、還是太天真? 現在該政策已不再寄望中國會改變現狀,而是在盡量不犧牲德國政治價值觀的前提下,以經貿利益為重,對此德學者 Fulda便批判,在美中對立之下,歐洲無法承受德國沒有原則和失敗的中國政策。然而綜觀德國歷任右派總理,由柯爾、施洛德到梅克爾,其實皆主張 對中國要政治正確,實際作為僅是程度上的差別。川普就任美國總統後的單邊主義,與歐盟和德國的多邊主義自有許多衝突,而歐盟在反對單邊主義這點上和中國找到了共同點,但中國與歐盟力主的多邊主義是一樣的嗎? 美國哈德遜研究所學者Odgaard指出雙方的差別: 歐盟的多邊主義致力在以規則和權利為基礎的多邊治理體系上,為歐洲及全球公民帶來利益;中國的多邊主義則重視國家權力,力圖提高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歐盟的多邊主義重視跨國公益與透明合作,而中國的多邊主義著眼在國家性獲益,可為了成就某些國家的利益犧牲其他國家。

梅克爾備受批評的中國政策反映中國市場對德國經濟非比尋常的意義。而依賴中國市場的國家顯然不只有德國,故造成了歐盟國家太不願意制裁中國。德國在5G網路的建設上沒有排除華為,僅提出2.0版電信網路安全審核標準,並要求各廠商強化安全標準,而不直接點名封殺特定設備商。然而在新冠疫情下,德國民眾對中國不信任感大增,加上川普的反中旗幟,德國政府也將草擬「供應鏈法」,限制企業倘使用來自侵犯人權工廠所製造的產品,將負擔法律後果。鍾副教授最後總結認為,德國是歐盟內舉足輕重,動見觀瞻的大國,有實力在歐盟當領導者,卻只顧自身利益,避免冒犯北京,以經貿優先無實質防堵作為,卻反怪歐盟不團結,幾可適用1991年波斯灣戰爭爆發前夕,前比利時外長Eyskens所形容的: 歐洲是經濟巨人、政治侏儒和軍事毛毛蟲。梅克爾無法同時討好美中兩邊,如何推動歐洲重新思考對中關係與歐盟全球角色,正是她的重大考驗。

戴寧智副主任最後以英文分享其對歐洲與世界各國的巨變的整體觀察,認為當今世界所發生的不能說是全新的趨勢,而是過往已然出現的趨勢在加速中,這是為何回顧過去20年是重要的。21世紀開始,從歐洲憲法到里斯本條約, 過去重新洗牌的年代所討論的許多重組與簡化,都是為了給予歐盟一個全球化的角色。2000年後世界各地的歐洲代表團合併,當時的歐盟會員國家在取得各種議題的共識上一直非常困難,現在雖有EEAS歐盟對外事務部處理各種對外議題,戴副主任認為歐盟畢竟必須要從全球化的角度整合各方資源,當要形成對外共同策略時,各國的優先性都不同,沒有一致的優先性便無法形成一致的策略,仍是最大的弱點。但要聚合這些有自我文化與歷史的國家,必然需要時間,歐盟現今仍為一個柔性且巨大的體系,需要努力的目標為一個具備安全維護力量的區域,歐盟的成員是個大型的組織,戴寧智認為主要的歐盟推動力量來自美國的加入,包括經濟與軍事力量,例如NATO的軍備經費對整體地區的社會安全。

臺灣歐盟論壇的舉辦,持續邀請頂尖專家學者來進行深度與廣度的觀察與分析,並將優秀的學者專家與研究成果介紹給與會者,讓關心歐盟事務與發展的各界產官學專家,有一集思廣益、共同研討對談的平臺。本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合作舉辦之歐盟論壇,歷次實況錄影內容已陸續上傳至本館數位影音服務平臺(網址:http://mdava.ncl.edu.tw/parts2.php?tid=53),本次的論壇影音內容將於製作完畢後開放,敬請期待。

  • 圖1 - 本論壇主持人、發表人及與會來賓合影
    圖1 - 本論壇主持人、發表人及與會來賓合影
  • 圖2 - 主持人張台麟(前政大歐洲語文學系教授兼歐盟中心主任、歐盟莫內計畫主持人)
    圖2 - 主持人張台麟(前政大歐洲語文學系教授兼歐盟中心主任、歐盟莫內計畫主持人)
  • 圖3- 楊三億(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所長)
    圖3- 楊三億(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所長)
  • 圖4- 卓忠宏(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圖4- 卓忠宏(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 圖5- 張孟仁(輔仁大學義大利語文學系系主任)
    圖5- 張孟仁(輔仁大學義大利語文學系系主任)
  • 圖6- 鍾志明(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
    圖6- 鍾志明(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
  • 圖7- 戴寧智(法國在台協會副主任)
    圖7- 戴寧智(法國在台協會副主任)
最後更新時間:20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