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活動剪影

       
字級
    分享
  • QRCode
第4次臺灣歐盟論壇8月23日在本館舉行
  • 2019-08-23
第4次臺灣歐盟論壇8月23日在本館舉行

  2019年第4次臺灣歐盟論壇以「歐盟新領導人與歐洲整合之未來(The New Leadership and the Future of European Integration)」為主題,邀請歐洲與國際事務、政治學、經濟學研究學者專家針對今年歐盟發展進程與未來重要議題發表論文。本論壇於8月23日(五)上午10時在本館文教區3樓301會議室舉行,由國家圖書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政治大學歐洲聯盟莫內教學模組計畫共同主辦,由張台麟教授(政治大學歐文系兼歐盟中心主任、歐盟莫內計畫主持人)主持與引言,邀請洪卓忠宏所長(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教授兼任)、陳蔚芳助理教授(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楊三億所長(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兼任) 、葉國俊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張台麟教授發表論文(依發表序)。

  主持人張台麟教授(政治大學歐文系兼歐盟中心主任、歐盟莫內計畫主持人)首先將焦點放在英國脫歐與義大利的政治危機,以及最近的國際焦點,七大工業國集團(G7)高峰會議之談論議題,包括貿易或環保議題都是為國際重大議題,呼籲臺灣在關注香港或美國對臺軍售等國家內部議題之餘,也需要關注歐盟地區合縱連橫的發展,目前的歐盟5月份的後紛紛擾擾的發展下,新任領導者在11月確定並且經過立法程序,在此背景與氛圍下,本次邀請學者由政治、經濟角度,觀察未來的歐盟新領導的團隊,不同國家組成的人選,其過去的專長與未來的願景亦值得觀察,也歡迎在場各界專家在會中與會後互動。

  卓忠宏所長(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教授兼任) 以「深化與廣化的連結:歐盟新執政團隊的觀察」為題發表論文,分析歐盟新執政團隊特色,包括歐盟理事會主席(高峰會主席)、執委會主席(類似歐盟總理)、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兼執委會副主席、歐洲中央銀行總裁、歐洲議會長等;其次分析政策重點包括:性別平權、氣候變遷、英國脫歐、與中東歐國家關係、防衛體系建構等內容。卓所長認為,歐盟議會黨團席次變化所代表的權力結構的改變,因此,深化歐洲與會員國團結應為當前歐盟執政團隊的重點之一,另一重點為會員國廣化與內部團結,卓所長就今日歐盟內部分化趨勢,債務危機造成南歐人民對歐盟不滿,義大利一再挑戰歐盟預算規定,加上難民造成移民與難民議題增加中東歐國家對歐盟國家之間的不滿與分化、排外右翼勢力的興起、英國脫歐等現象說明。簡報最後,卓所長也引用范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演說很明顯選擇繼續深化歐洲整合,破除會員國的不和。

  陳蔚芳助理教授(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以「歐盟新領導人與歐洲整合之未來」為題發表論文,開場以 a Tough Game說明目前的歐盟政治狀態,除了右翼民粹主義方興未艾,加上會員國權力角力更形複雜,她認為未來觀察重點在於,親歐勢力的黨團在選後首次兩大黨團都沒有超過半數,主流政黨勢力衰退,日後推動重大政策必須和其他的黨團進行結盟,同時綠黨勢力在選舉中較以往大幅上升,改變目前的歐洲議會政治版圖,因此主流必須拉攏綠黨,而疑歐傾向的ECR政黨、ID等具有疑歐、右翼、民粹等政黨將形成歐洲議會近四分之一的反對勢力,政黨成員對議案建設性可能未臻充分,但將在不同議題的整合上形成相當的破壞性。陳教授指出,新一屆的歐盟執委會新任主席Ursula von der Leyen來自德國,是歐盟執委會史上第一位女性主席,本次歐洲議會改選以及歐盟高層人事換屆對,歐盟而言是個嚴峻的考驗,陳教授以越趨破碎化的歐洲議會現象、歐盟新執政團隊遴選過程的政治博弈、歐盟換屆對歐洲整合的影響等分段說明歐盟在未來團結可能遭遇的挑戰與態勢。其一,歐洲社會的政治分歧日益惡化,民粹右翼政黨並未式微,反而更加茁壯,導致多數歐洲國家的傳統政黨選情益發艱困,容克執委會經濟政策備受批評,並加重中下階層選民對歐盟治理的不信任。其二,本次執政團隊換屆的過程充分反映歐盟會員國的政治角力與權力結構改變,其結果自然影響歐盟內部的政治動態以及歐盟政策的推進。

  楊三億所長(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兼任)以「歐盟新領導人與歐洲整合之未來」為題發表論文,就歐洲議會 2019 年選舉概況進行黨團、席次與常設委員會的統計數據、議員特色、地緣因素、從政經驗、性別角度等進行分析,楊所長指出,影響歐盟執委會人選產生的幾個可能因素由選舉制度、歐盟權力體系、個人資歷、意識形態、選舉結果與 Ursula von der Leyen 個人特質進行分析,楊所長由統計數據分析,本次的歐洲議會751席次中,其中有三成的議員具有學術背景,其中15%具律師背景,12%為記者背景,11%具企業家背景,40%具社會人文教育背景,且就地緣因素而言,律師身分較多的國家為西班牙、義大利與法國,同時中東歐國家的歐洲議會議員較多來自工程與科技界。歐盟當前與未來的重要發展,將受幾項接續的重要人事案及會員國選舉,以及英國脫歐等議題,而影響政策走向。

  葉國俊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以「歐洲中央銀行人事新局與債務問題展望」,分析新任歐洲中央銀行(以下簡稱ECB) 總裁拉加德 (Christine Lagarde) 政策思維及其可能影響,葉教授指國際金融組織,包括IMF、亞洲開發銀行等,代表國家參加銀行之會議多數為國家的財政部長,如國際結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BIS)、國際貨幣基金為各國財政部的俱樂部,葉教授提出一個問題問與會同道,不管是誰,ECB還能做什麼!?他以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 Board of Governors)為例,在實行QE時,大量買進公債作為資產,因此改變資產配置去買股票,股票市場就會大量湧進資金,上市公司因此即可再考慮增加公司營運的員工與產能,促進社會經濟流動。葉教授也引用芝加哥商學學論壇調查國際經濟學者相關意見,詢問歐洲中央銀行目前所做的事情是否有限,依據7月24日的調查結果以及程度上的差異進行加權,顯示多數經濟學家認為ECB不論何人上台,超過六成都認為ECB可執行財政工具範圍有限,少數則認為應該啟動QE,同時需要高殖利率的資產,例如希臘、義大利的公債,85%的經濟學者認為其財政政策應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贊成增加財政支出,62%的學者意見贊成現階段提振產出應較減債優先。

  張台麟教授(政治大學歐文系兼歐盟中心主任、歐盟莫內計畫主持人)以「近期歐美在中東海上航道安全之爭議」為題發表論文,該議題源自伊朗核武協議(Joint Comprehensive Plan of Action,JCPOA),2018年5月川普片面決定退出此協議後並持續對伊朗提出制裁,至2019年5月開始波斯灣荷姆茲海峽陸續傳出油輪被攻擊與扣船事件。張教授由美國籌組多國軍事聯盟共同維護中東海上航道安全之背景、伊朗的應對策略與尋求國際協助的歷程說明,由兩面角度分析歐美各國在此區域的政治協調與相關軍事行動之後續發展,歐美在能源的協議上的概念差呈現差異,由於歐盟對川普不具信心,歐盟在維也納召開第12次伊朗核武協議國際聯合委員會,正式宣布支援貿易匯兌工具,至今仍只有英國正式表達支持美國的聯合護航行動的提議。持悲觀看法人士憂心川普是否為了競選連任或者真心想推翻伊朗政權,而持樂觀看法者認為雙方必須進行對話,法國邀請伊朗在G7進行期間與川普會面,歐盟可以更積極扮演調停的角色。

  張教授指出,歐洲大國領袖或代表在語言能力上相當強,通曉多國語言不需翻譯,因此常常在肢體語言上表現友好,不過在內容表達上仍維持強硬的態度,他認為國內媒體報導在口譯上需要留意,以免徒有片面抓取訊息,但表達或轉譯的訊息可能和事實產生差異,也呼籲國內的教育及各界多重視第二外語的強化與學習,對於國際化溝通將有所助益。

  臺灣歐盟論壇的舉辦,持續邀請頂尖專家學者來進行深度與廣度的觀察與分析,並將優秀的學者專家與研究成果介紹給與會者,讓關心歐盟事務與發展的各界產官學專家,有一集思廣益、共同研討對談的平臺。本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合作舉辦之歐盟論壇,歷次實況錄影內容已陸續上傳至本館數位影音服務平臺(網址:http://mdava.ncl.edu.tw/parts2.php?tid=53),本次的論壇影音內容將於製作完畢後開放,敬請期待。

  • 圖 1 - 本論壇主持人、執行長、發表人及與會來賓合影
    圖 1 - 本論壇主持人、執行長、發表人及與會來賓合影
  • 圖 2 - 主持人張台麟(政治大學歐洲語文學系教授兼歐盟中心主任)
    圖 2 - 主持人張台麟(政治大學歐洲語文學系教授兼歐盟中心主任)
  • 圖 3 - 卓忠宏(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圖 3 - 卓忠宏(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 圖 4 - 陳蔚芳(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
    圖 4 - 陳蔚芳(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
  • 圖 5 - 楊三億(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圖 5 - 楊三億(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 圖 6 - 葉國俊(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圖 6 - 葉國俊(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最後更新時間:202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