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活動剪影

       
字級
    分享
  • QRCode
寰宇漢學講座邀請張松建教授、鐘鳴旦演講
  • 2019-08-02
寰宇漢學講座邀請張松建教授、鐘鳴旦演講

漢學研究中心於201982日下午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張松建(ZHANG Songjian)助理教授,及比利時魯汶大學漢學系鐘鳴旦(Nicolas Standaert)教授分享研究成果。 

第一場由新加坡籍張教授演講「臺灣現代詩對新加坡的影響」,邀請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劉秀美副教授擔任主持人。張教授演講主軸為1950年代至2000年,臺灣現代詩不斷被介紹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深刻影響了當地華文詩壇,促進不同世代詩人的藝術成長之現象。張教授透過報章雜誌史料的梳理和其他傳播管道的考察,及對一大批華文詩集的文本分析,討論新加坡詩人如何接受臺灣現代詩的影響,進而考察這種跨國影響的後果,期盼能推動當前的新加坡文學研究、臺灣文學研究及華語語系文學研究。

張教授指出新加坡兩大華文現代詩流派,其中崛起於60年代初期的「新華現代詩」一派便有一部份靈感源自臺灣現代詩。張教授分析了《蕉風》、《學生周報》等新加坡刊物,發現瘂弦、余光中、楊牧、羅門、向陽、唐捐等跨世代臺灣詩人均為投稿發表的常客。接著1950-70年代新加坡進入和平穩定時期,以百勝樓為基地的多間華文書店活絡了華文詩集的出版。最後在1960-90年代星、馬學生來臺留學風氣漸盛,接觸臺灣現代詩的學者中不乏王潤華、淡瑩等詩人。另自1970年代以降,臺灣亦有余光中、洛夫、蓉子等詩人訪問新加坡與當地詩人互動。對新加坡詩壇接受華文現代詩影響,張教授以為契機有四:一、美蘇冷戰在東南亞的發展,二、新加坡年輕世代作家對傳統文學史書寫方法的反思,三、現代化與都市文化的衝擊,四、新加坡華人的邊緣處境。

第二場由比利時籍鐘教授主講「禮儀之爭中的中國聲音」,並邀請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陳方中教授主持。17世紀至18世紀初的中國禮儀之爭常被視為純粹的歐洲歷史事件。從多明我會傳教士黎玉範(Juan Bautista Morales)將中國天主教徒敬天祭孔的行為上報教廷為伏筆。1704年教宗克雷芒十一世(Clement XI)批准禁止中國禮儀的禁令。康熙皇帝應耶穌會的要求,對「敬天、祭孔、尊祖」等儀式做出解釋及答覆。禮儀之爭逐漸延伸到各國修會,甚至同修會間不同教士的利益及立場衝突,最終導致了中國長期的禁教。

在本演講中,鐘鳴旦教授探索的是禮儀之爭中「中方」的聲音。1701-1704年間的中西文獻表明當時的中國學者在很大程度上參與了這場有關中國禮儀的爭論。這批文獻包括約60封寄往羅馬的中文書信,其中約430個親筆簽名尤為引人注目。鍾教授指出,傳教士們以中國信徒和非信徒的寫作文本為依據,對教廷表明其神學觀點。這些文獻亦顯示,18世紀初中國社會中的基督宗教群體處於一個緊密聯繫的網絡中。

由於鐘教授在神學及天主教史方面的一系列研究頗負盛名,本場演講除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何漢威研究員、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林月惠研究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賴毓芝副研究員等學者列席外,尚有來自天主教德來小妹妹會(The Little Sister of St. Theresa of the Child Jesus)、聖母聖心會的神職人員出席進行意見交流。

 

  • 左起:廖箴編輯、張松建教授、劉秀美教授
    左起:廖箴編輯、張松建教授、劉秀美教授
  • 左起:張松建教授、劉秀美教授
    左起:張松建教授、劉秀美教授
  • 左起:鐘鳴旦教授、陳方中教授
    左起:鐘鳴旦教授、陳方中教授
  • 鐘鳴旦教授
    鐘鳴旦教授
  • 鐘鳴旦教授回答聽眾提問
    鐘鳴旦教授回答聽眾提問
最後更新時間:2019-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