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活動剪影

       
字級
    分享
  • QRCode
夏季閱讀講座──曾品滄教授主講「五柳居魚的浮沈──臺灣人的食魚歷史」
  • 2019-06-15
夏季閱讀講座──曾品滄教授主講「五柳居魚的浮沈──臺灣人的食魚歷史」

本館與科林研發合辦的夏季閱讀講座「舌尖上的繆思: 臺灣飲食文學系列講座」,在6月15日邀請到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曾品滄教授,以「五柳居魚的浮沉」為講題,將五柳居魚的波瀾轉折,嵌入臺灣產業與飲食文化發展的脈絡中,從臺灣人的食魚歷史,闡述「臺灣料理」在歷史上的困境與機遇。本場講座由國家圖書館耿立群主任擔任主持人。

曾品滄教授現任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兼任副所長。研究專長為:清代及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經濟史、生活史以及食物文化史等。近期出版的著作有:〈日治時期臺灣菜譜的演進與東亞食文化的跨境流動〉、〈餐桌上的戰爭——日治末期臺灣的食物配給、黑市與殖民地社會〉等論文。目前致力於臺灣農村生活文化調查,以紀錄、保存臺灣傳統農業技藝與飲食文化為職志。耿主任介紹曾教授特別的經歷,曾教授原本不是學歷史,是在工業專科學校讀機械,在經歷1990年代傳統產業外移時轉換跑道插大歷史系,並在就讀臺大歷史所碩士班時考上高考分發到國史館工作,而是在就讀博士班時選擇飲食史研究,畢業論文即是《從田畦到餐桌:清代臺灣漢人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這場演講也是本系列講座中,唯一從歷史角度瞭解臺灣飲食文化的演說。

五柳居魚,在清代發源於杭州西湖五柳居菜館,取其菜館名稱命名,是一種紅燒魚,在流傳到各地後,不僅有不同的烹調方式也有不一樣的解釋,在日本人本田清人與清宮御廚李鴻恩的《手輕な愡菜向支那料理》一書中稱「所謂的五柳居,也就是五色料理的意思。」而臺灣有時也稱五柳枝,則是指五種長條形配料。曾教授從歷史的角度出發,透過歷史材料包括奏摺、海關官員的進口紀錄、酒館菜譜、報章雜誌、日記等瞭解當時人飲食的樣貌,在日治時期日本官員為瞭解臺灣而針對臺灣人生活觀察中的臺灣料理紀錄,也都能成為瞭解臺灣飲食情況與文化豐富的研究資料。在1903年日治時期初期,大阪博覽會臺灣館展示的菜譜中魚料理僅五柳居,到了日治中期「江山樓」、「蓬萊閣」的菜譜裡五柳居已非一枝獨秀。曾教授再從養殖漁業的藍色革命與戰後臺灣遠洋漁業的高速發展,來看1960年以後已難見五柳居這道魚料理,雖然魚貨量與食魚消費量逐年提升,但漸漸和國際間食魚習慣趨向一致,反而失去臺灣魚料理的主角,今天透過曾教授演說,提醒我們別忘了翻箱找回臺灣人的味道與文化,保留與創造屬於臺灣的古早味。

本系列講座第4場將於 108年7月6日 將邀請現任中興大學中文系羅秀美副教授蒞臨演講,講題為「在自己的廚房料理文學盛宴:當代臺灣女性飲食散文」。

講 座 介 紹
羅秀美老師將當代臺灣女性飲食散文分為八類:包括自己的廚房、奢華米其林與平價美食、書桌與餐桌、家常野菜、食在有意思、食物的故事、餐桌上的人間情緣、廚藝美學,羅老師將分門別類地介紹相關文章與作家,帶領讀者進入作者在自己的廚房料理文學盛宴。

歡迎有興趣的聽眾,踴躍參加,線上報名網址https://actio.ncl.edu.tw/activitydetails?uid=6&pid=123

  • 耿立群主任介紹曾品滄教授
    耿立群主任介紹曾品滄教授
  • 曾品滄教授
    曾品滄教授
  • 曾品滄教授
    曾品滄教授
  • 會場全景
    會場全景
  • 曾品滄教授
    曾品滄教授
  • 曾教授為現場贈書抽獎
    曾教授為現場贈書抽獎
最後更新時間:2019-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