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活動剪影

       
字級
    分享
  • QRCode
嗜讀的巴黎人──談十八世紀法國社會的閱讀素養與風險
  • 2019-06-01
嗜讀的巴黎人──談十八世紀法國社會的閱讀素養與風險

今日特藏組邀請臺大歷史系副教授秦曼儀進行專題演講,講題是「嗜讀的巴黎人—談十八世紀法國社會的閱讀素養與風險」。特藏組亦於國際會議廳外川堂舉辦「啟蒙大師小展」,展出孟德斯鳩、盧梭、笛卡爾名著古籍5種。多為首版,非常珍貴。

法國人喜歡閱讀,18世紀即是如此。出現在以閱讀為主題的肖像畫中,女性讀者往往是閱讀主體。龐巴杜夫人(Mme.de Pompadour) 閱覽手稿的畫中,狄德羅(Diderot)的《百科全書》和孟德斯鳩的《法意》即為畫的背景。這是啟蒙時期一幅知識閱讀的象徵。

但既有知識普及,相對的也有閱讀風險的管理。保守人士認為,婦女閱讀,有了知識,破壞性別秩序,有損婦德。這種觀念可上溯至古希臘時期,舊社會普遍認為,女人學會了閱讀就好做辯論,就變得因循懶惰。16世紀法王查理九世(Charles IX)下詔,所有的出版必須獲得關官方的同意證明,而且寫作文稿都要經過審查。法國史上所謂的禁書目錄一直到1960年才遭取消。17世紀教會開辦窮人教育,進行基礎知識的傳授,使用的課本都是像天主《教義問答》(Catechisme)這樣沒有閱讀風險的書籍。即便是耶穌會設立的學校,積極傳播知識,三年的哲學課程,都是天主教所認可的經院哲學。教育閱讀都是堅守既有的倫理規範和知識範疇,以便於管理,以降低因價值觀的變化而產生宗教信仰,統治及社會風險。

18世紀經濟結構改變以後,布爾喬亞興起,知識已非貴族和教會所能掌控。閱讀人口大量增加,第三階級閱讀人口已經佔了百分之八十,而且閱讀多樣化,閱讀不僅是為了求知,也可為了娛樂。婦女閱讀更是普遍,著名的龐巴杜夫人個人藏書即有3500冊之譜,而且多樣,除了文學,歷史之外,還有法律,科學類的書籍,而宗教類書卻聊聊無幾。18世紀以後,巴黎,尤其是拉丁區到處都是小書店,小書攤,廣大的閱讀群眾佇立其間,不忍離去。笛卡爾和培根,都認為傳統獲得的神學,經院知識,以及學校教育,都與科學背道而馳,所以巴黎在18世紀印刷了大量的科普書籍,講解天文知識,許多人靠著自修而獲得學問。夏特萊伯爵夫人(Mme.Marquise du Chatelet)就自己翻譯了牛頓的著作。洛克與狄德羅更進一步認為,知識的傳授並不在造就精英,而應多培養技術人才,而有後來工藝學校(Ecole polytechnique)的設立。

盧梭則進一步定義閱讀素養,他認為讀者應以閱讀聖經的態度來閱讀他的小說《新愛洛伊絲》(la Nouvelle Heloise),人們並非為了道德教化而讀,而是為了精神需求。閱讀不在多,而應深刻思考並與他人進行交流。盧梭認為是在自己在閱讀中發展出自由與共和精神,以及不卑顏曲膝,不屈不撓的個性。

所以是否正因為如此,很多史學家就認為後來的大革命是與知識的普及和閱讀的推廣有密切的關係?!

  • 秦曼儀教授為讀者朋友帶來精彩的演講
    秦曼儀教授為讀者朋友帶來精彩的演講
  • 主持人特藏組呂姿玲主任
    主持人特藏組呂姿玲主任
  • 秦教授解說畫象中所蘊涵的時代意義
    秦教授解說畫象中所蘊涵的時代意義
  • 文本反映出的當代縮影
    文本反映出的當代縮影
  • 畫中的法國沙龍
    畫中的法國沙龍
  • 讀者提問
    讀者提問
  • 讀者提問
    讀者提問
  • 秦教授為讀者簽書
    秦教授為讀者簽書
  • 會議廳外觀賞展覽的讀者
    會議廳外觀賞展覽的讀者
最後更新時間:2021-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