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公務機密

       
字級
    分享
  • QRCode
電子郵件在隱私與資訊安全間的衡平
  • 2014-01-22

電子郵件在隱私與資訊安全間的衡平
◎魯明德
  Fortinet在2013年10月間做了一個全球性的網路資訊安全調查,有3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會違反公司禁止使用資訊媒體的規定,例如因工作關係而使用個人雲端硬碟。至於尚未普及的新科技,如Google眼鏡或智慧手錶,則幾乎有近半(48%)的受訪者表示,可能會違反上班禁止攜帶的規定,其中臺灣受訪者的調查結果為43%;這個結果顯示Y世代族群,違反公司資訊安全規定的潛在性大增。
  在高科技公司負責資訊安全工作的小潘,看到這份調查報告後,很快就聯想到:現階段公司已經透過資訊科技,將雲端硬碟阻隔在外,讓員工在辦公室內無法透過網路連結到雲端硬碟,暫時解決這個可能的洩密管道。但是公司內、外很多的資訊交流,都是透過電子郵件,是不是有機密資料會經由電子郵件流出,則不得而知。
  電子郵件可能傳遞的是不欲人知的隱私內容,但它又可以是公司用來傳達訊息的工具。對電子郵件的管理,是一件不易拿捏分寸的問題,動輒可能會被告侵害隱私,但不作為又可能造成機密資料的外洩。
  小潘把這個問題提出來請教司馬特老師,老師也很認同這是組織在管理上兩難的問題。司馬特老師特別提出,在2001年Enron、Worldcom等公司的財務欺詐行為,所引爆的一連串惡意破產事件,美國證管會在調查過程中,發現許多與案情相關的電子郵件,都被有心人士惡意刪除,因此制訂「沙賓法案」(Sarbanes-Oxley Act),規定上市公司針對與公司業務有關的電子郵件,必須至少保存7年,這又另外引發一個電子郵件的管理問題。
  小潘聽完後心想:在巨量資料(Big Data)的時代中,組織要存放的資料與日俱增,再加上電子郵件,光是儲存就是一個大問題,如何還能確保不會洩密?巨量郵件資料分析與稽核的技術,是對企業郵件及智財管理者新的挑戰。
  當電子郵件可能成為洩漏公司機密的管道時,雖然很多企業透過流程設計、行為監控、郵件稽核、加解密等方式,來確保資訊的安全,但是任何複雜的資料加密措施,都只是相對的安全,仍然可能發生檔案外流之後會被破解的風險;所以如果能在重要資料外洩之前便攔阻下來,自然可以避免對企業的營收或商譽造成傷害。
  司馬特老師喝完咖啡後,接著說下去。其實管理要善用科技,坊間已有商品化的郵件稽核設備,通常會提供事前稽核與事後審查兩種功能,若從防止機密外洩的角度來看,企業應採事前稽核的作法,也就是在郵件送出之前,先經過完整的比對與查詢之後,才允許郵件伺服器將資料送出。不過,事前稽核執行時會遇到很大的困難,主要是郵件稽核設備必須逐一去拆解每封郵件,若郵件本身有附加檔案,還必須解開比對,若待處理的郵件過多,輕則影響業務的延遲,重則會導致設備當機,造成重要資料遺失的風險。
  事後稽核的作法則是郵件伺服器在收、發信時,郵件稽核設備會同步抄錄一份資料,再依照管理者事先輸入的資料,逐一去比對各種關鍵字與欄位,當有發生異常狀況時,便即刻發出警告信給管理員,不會影響原來的工作流程。小潘聽完心想科技真是來自人性啊!但是要怎麼去比對呢?司馬特老師繼續解釋,電腦其實是很笨的,只能一個命令一個動作,比對的邏輯當然要由人給啦!我們要先定義出一些異常的行為,例如:員工把附件壓縮加密外寄到免費信箱,而沒有副知主管、在單一信件中同時出現客戶與供應商、外寄加密信件,而未副知公司內部人員等狀況,供系統進行監控、比對,才能發現異常的危安因子,避免洩密事件發生。公司的電子郵件雖然是為公務使用,但難免會有私人訊息透過它來傳遞,這對於電子郵件的管理就變複雜了,然而透過資訊科技,仍可以在隱私與資訊安全間找到衡平點,讓企業與員工雙贏。
摘自清流月刊103年1月號(作者為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講師)

最後更新時間:2015-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