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公務機密

       
字級
    分享
  • QRCode
資訊安全的新思維
  • 2014-07-22

資訊安全的新思維
◎魯明德
  臺灣在過去數十年中,都是以高科技產業為發展的主流;然而,近年來服務業不斷興起,成為下一個新興的產業主流。高科技產業注重研發,擔心新研發的技術外流,且由於其技術層次高,因而可以了解並導入相關保密機制;而服務業則著重在服務的創新,其對高科技的技術應用層次相對較低,甚至對機密資料的敏感度,也較高科技產業低。 
  對機密資料的敏感度低,是不是表示服務業沒有機密資料?還是沒有人想要這些機密資料?小潘針對這個問題,上網爬文發現,其實在服務業中,也有不少洩密事件發生。例如:某銀行為避免員工監守自盜,在每台電腦上均裝有端點行為監測工具,用以監測員工的使用行為,惟該行襄理卻設法規避,並濫用自身權限去信用卡系統下載20萬筆客戶的個人資料,存放於私自加裝在公司電腦的硬碟中,再將附檔名更改為「mp3」,以避免被發現;事發後,該行控告該襄理妨害電腦使用罪。
  看完這則報導,小潘基於職業敏感度,立刻心生疑問:這家銀行的監測系統為何如此容易被迴避?這樣的機制是不是會讓公司的機密資料很容易外洩?還是客戶的個人資料在銀行中不被認為是機密資料?
  小潘把這些問題提出來,司馬特老師喝口咖啡緩緩道來:服務業者常常以為自己的技術獨特性不高而忽略保密作為,其實除了技術之外,服務業最大的資產應該是客戶的基本資料及消費資料,尤其是在海量資料(Big Data)下所獲取的資訊,更是服務業者賺錢的金雞母,不能等閒視之;從這個角度看,客戶資料被下載就不只是單純的刑法妨害電腦使用罪而已,在海量資料的架構下,客戶資料就不單純只是客戶資料,它可以為業者帶來客製化服務的效果,也可以擴大與競爭對手的差距,所以,它也是企業的營業秘密,適用《營業秘密法》的保護;同時,客戶資料又包含客戶的姓名、出生年月日、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家庭、教育、職業、聯絡方式、財務情況等,得以直接或間接方式識別該個人之資料,所以它也是《個人資料保護法》所保護的範疇,資料一旦遭到洩漏,其所產生的損害,客戶也可以請求損害賠償,此舉將會造成企業的重大損失。
  小潘聽完司馬特老師的說明才恍然大悟,原來服務業也是有它的機密資料,但是服務業在電子化之後,可以接觸到機密資料的人這麼多,該怎麼管理才不會造成機密的外洩呢?
  司馬特老師繼續說下去:企業的資源有限,不可能無限制地投入在資訊安全上,而且服務業不像高科技產業,服務業的營運模式、客戶資料、消費模式等都是其營業秘密,在資源有限之下,主管部門就必須先確認對企業營收影響最大的項目是什麼?找到影響最大的點先做補強,而非從工程觀點出發,從最弱的資安環節開始補強。
  小潘聽完後開始迷糊了,因為一般在談到資訊安全的時候,都是從最弱的地方補強,為什麼老師要從對營收影響最大的地方著手呢?司馬特老師接續表示:我們一直以來都認為資訊安全在防禦上需要成本,其實就攻擊方而言,駭客入侵也同樣需要成本,如果在攻擊後所取得的效益小於攻擊所需耗費的資源,即使這些環節漏洞百出,也未必會遭到攻擊。在考量駭客的投資報酬率之後,企業的資訊部門就應該從企業的高度來評估,資訊系統遭到何種攻擊對企業營收的影響最深重?那一種攻擊對資訊系統而言,又是相對可以承受的?至於什麼是對企業營收影響最大的事,可能每個企業都不一樣;以前面的銀行案例而言,客戶的個人資料外洩,對公司所造成的損失比系統停機還要嚴重。但是,對於某些企業而言,則可能相反,如電力系統停機,對電力公司就是不可承受的痛。以前企業在建置資訊安全時,只考慮與駭客間的攻防問題,也就是外部存在哪些威脅,而企業又該如何防禦這些威脅。今天資訊主管必須考慮的,除了攻防之間的問題外,還要考量企業的營運面;也就是說,企業在做資安決策時,必須更清楚知道哪些資料、哪些系統建置跟公司的營收相關性最大,從跟企業營收影響最大的地方著手。
  小潘想起上課時老師曾經提到,未來企業的資訊策略必須要引領企業策略,今天聽完司馬特老師的一番話,發現不只企業的資訊策略要跟企業策略結合,資訊安全的策略也要跟企業策略結合,才能確保影響企業營運的資訊不外洩。
(作者為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講師)摘自清流月刊102年12月號

最後更新時間:2015-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