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閱讀活動錄音下載

       
字級
    分享
  • QRCode
  • 2021-06-24
臺灣總督府的鐵道財政:論特別會計制度的引進

著者:松葉隼主講

出版(活動)日期:2021-06-24

時間:00:50:47

發音:國語

出版者:國家圖書館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中心於2021624日下午,以線上方式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獎助訪問學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鍾逸明(Cheng, Yi Meng)先生,以及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社會學研究科博士候選人松葉隼(MATSUBA Jun)先生主講。

第二場由松葉隼先生主講「臺灣總督府的鐵道財政:論特別會計制度的引進」,邀請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蔡龍保教授主持。日治時期的臺灣與日本都建立了以鐵道為主的陸上交通網絡。但與日本不同的是,臺灣以官營鐵道為主體。另一方面,1906年時日本大多數的鐵道路線已經收歸國有,1908年進而將鐵道會計從政府會計中獨立出來,成為「特別會計」。然而,臺灣的鐵路建設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停滯不前,甚至也落後於同為日本殖民地的韓國。

松葉先生從鐵道營運收入、母國日本對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經營臺灣鐵路的態度等方面,釐清鐵道會計在臺灣總督府財政的定位及其結構,以及總督府投入於鐵道建設的各種管道。他指出臺灣在1908年連接基隆和打狗(1920年改稱為高雄)的縱貫鐵道開通後,客貨運量迅速增加。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運輸供給量已無法滿足需求,造成運輸延誤(滯貨事件)。為提升整體運輸能量,鐵道部推動縱貫鐵道複線化以及海線興建工程。然而1920年代後半葉,日本爆發經濟不景氣,鐵道改良的後續計畫均受到延宕。對此,臺灣社會持續要求臺灣總督府和鐵道部透過新建路線等方式來提高運輸能量,鐵道部總是以臺灣鐵道會計未實施「特別會計」為理由,難以即時滿足運輸需求。松葉先生認為臺灣鐵道建設的牛步化,並不完全能歸因於會計制度,而是整體結構性的問題。主持人蔡教授補充說明,指出日本的殖民地政策也因不同地區而有微妙的差異。例如討論韓國的狀況時,鮮鐵與滿鐵也應一併列入通盤檢視。與會者中,《從臺車到巴士:百年臺灣地方交通演進史》的作者,財團法人自由思想學術基金會陳家豪研究員也對此講題提出了他的看法。

點選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