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閱讀活動錄音下載

       
字級
    分享
  • QRCode
  • 2019-10-15
『可發聲性』與『可體現性』: 詩國革命的漢語脈絡

著者:鄭毓瑜

出版(活動)日期:2019-10-15

時間:01:31:10

發音:國語

出版者:國家圖書館

內容簡介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本年度(2019)第7場「臺灣漢學講座」,邀請中央研究院鄭毓瑜院士,於2019年10月15日假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University of Malaya),主講「『可發聲性』與『可體現性』──詩國革命的漢語脈絡(“Utterability” and “Embodiment”: The Contexts of Chinese Language inthe Poetic and Literary Revolutions)」。

本場講座由馬來亞大學中文系主任潘碧華教授,以及高級講師張惠思博士主持,主講人鄭毓瑜院士為國立臺灣大學講座教授,擅長結合中西人文思潮,為古典文學開拓具有前瞻性與跨領域的視野,其中關於「空間」、「身體」與「抒情傳統」的論述尤為海內外注目,近年來也致力於探討近現代知識經驗與文學表述的新關係。

本次講座中,鄭院士以「詩界革命」、「文學革命」以來的漢語詩論述向聽眾說明漢語詩的「現代」轉向。鄭院士自清末詩人黃遵憲的生平與作品開始,向聽眾循序漸進的介紹,並說明本次講座的主題「詩國革命」的意義。鄭院士更指出,漢語詩在二十世紀初期開始展現出的由「可發聲性」,模擬往復力動的心聲意態,並同步由「可體現性」,展現物我「相感」至於「相對」的存有變動。這個不能被當代語言學所設定,而必須由身體自我來進行重設的語言現象,實際上正宣告了漢語詩自己的「現代」轉向。

國家圖書館與馬來亞大學自2015年簽訂「臺灣漢學資源中心(Taiwan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合作協議後,向有密切有相當學術交流互動。由於鄭院士學術聲譽遍及海內外,故本場講座出席人數近150人,場面相當熱烈。我國駐馬來西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教育組張佳琳組長亦應邀出席,並於講座開場致詞,強調華文教育、科學研究,以及漢學研究的重要性,並期許國圖與馬大能夠在未來能夠有更豐富的合作交流。本館特藏文獻組張圍東主任亦於會場播放「臺灣漢學資源中心」介紹影片,並發送「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臺灣獎助金」等宣傳摺頁,藉以鼓勵更多優秀的外籍學者申請來臺研究,進一步提升臺灣研究的量能。

2019.11.14更新

點選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