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閱讀活動錄音下載

       
字級
    分享
  • QRCode
  • 2018-11-30
從法術儀式框架論道法關係:以斗母法術科儀為例

著者:謝世維主講

出版(活動)日期:2018-11-30

時間:00:33:45

發音:國語

出版者:國家圖書館

內容簡介

為促進臺灣本土道教研究與世界的對話,國家圖書館與德國萊比錫大學圖書館於2018年11月29日起於該校總圖書館(Bibliotheca Albertina)舉辦「道教與地方宗教─典範的重思」(Daoism and Local Cults: Rethinking the Paradigms)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及「天之道:道教與地方宗教」主題文獻展。

 

在11月30日至12月1日進行「道教與地方宗教─典範的重思」研討會方面,會議主題探討近世以來,道教與地方宗教融合過程中,雙方存在之張力與對立,以及複雜的互動模式。策劃會議合辦方籌備代表柯若樸教授 (Prof. Philip Clart)表示,本會議旨在評估並釐清現存各種學術觀點與立場,以便進行更具反思性與深入分析的辯論。希望能解開學術論述中纏繞在主位∕客位範疇的環節,進而發展出讓持不同立場學者可以共同使用的論述詞彙及明確的參數。為了實現會議目標,因此國家圖書館與萊比錫大學圖書館邀請到歷史與民族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包括來自德、法、臺、日、美、英,以及香港等地學者,發表論文來一起探討問題。

 

道教科儀在歷史上透過雙重模式與法術傳統互動、與民間宗教連結,獲得新的生命力。第一個模式是汲取原本在民間廣為存在的地方法術傳統,這種策略讓新興法術傳統得以會通古典道教科儀,一方面將地方法術鑲嵌入道教的科儀當中,重塑了道教科儀的展演形態;二方面賦予地方法術一個儀式框架,形成道教的法術傳統,最典型就是清微法術的標準化法術框架;第三方面是道士在民間與地方傳統法師合作甚至複合,形成各種道、法;文、武的儀式關係,為民間的百姓服務。第二個模式是道教在民間神祠崇拜的祭祀結構上,以「醮典」的儀式,賦予宇宙觀的神譜定位,以及道德性懺罪解冤的救度,以集體性的方式,透過儀式與地方神明連結,為地方進行祈安、普度等等儀式。道教的二重模式動態結構,也是道教科儀延續的動力,道教科儀在這雙重模式的運作之下,不斷的重新適應新的時代。本文同時探討「法」與「儀」的關係,並以斗母法術為案例,來說明在歷史上,法術本身如何透過不同的儀式框架,進而轉化其儀式功能,以適應不同的環境與需求,使法術得以永續發展,不斷開展出新的儀式作用,提供民間乃至官方朝廷運用,作為祈福、禳災、醫療、拔度等儀式型態。

 

關鍵字:斗母、儀式框架、道教、法術、清微

點選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