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閱讀活動錄音下載

       
字級
    分享
  • QRCode
  • 2018-06-08
操控媒體:明以降中國的新聞與『假新聞』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三場:媒體、社會以及政治控制

著者:王文隆主講/莊勝全主講/王鴻泰主講/余敏玲主持

出版(活動)日期:2018-06-08

時間:01:36:34

發音:國語

出版者:國家圖書館

內容簡介

操控媒體:明以降中國的新聞與『假新聞』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三場次由余敏玲主持,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王鴻泰研究員、東吳大學歷史系莊勝全助理教授、中國國民黨黨史館王文隆主任從「媒體、社會以及政治控制」的議題發表論文。

 

 

妖人妖言:明代中期的訊息傳播與政治操作

王鴻泰主講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摘要:

一般認為明朝之特務政治,始於太祖之設錦衣衛及成祖之設東廠,往後則延續此制,而受寵宦官乃藉此整肅異己。似乎廠衛乃一成不變之惡政,或因人而異為惡程度有差,然則,究竟此情治系統如何在政治場域發生、發展其發揮作用,其如何因應現實而變化,則多不甚了了。本文嘗試由訊息掌控角度切入,考察情治與政治之關係,由以上討論大抵可見,明朝自正統以來,政治情勢的發展實與訊息的掌控關係極度密切,尤其進入成化朝後,訊息的流動與掌控更是極度敏感地牽動政局的發展,皇帝委任親信建立情報偵察系統,且有意強力控制訊息的流通,儒臣群體則傾向於傳播訊息,對之公開討論,藉以製造輿論,因此訊息的傳播與控制也成了不同權位者的角力,政治鬥爭的攻防要地,乃至可以說政治操作的重要戰場就在訊息的掌控上。這種政治操作與訊息傳播交相作用的情況,在明代中後期,繼續延續,且越演越烈,至萬曆時,更達到高峰,《憂危竑議》之類的妖書案的出現且成為政爭焦點可見一斑,至明末時,訊息傳播更與出版市場相結合,朝延大事往往演成小說戲曲,在民間社會廣為流傳,乃至形成輿論,影響朝政。凡此種種蓋皆可見,訊息傳播與政治操作有相當密切的關係,且牽涉層面甚廣,內容更是複雜,詳細考察此中之複雜關係,將可對明代之政治發展有深入的認識,尤其對士大夫階層與宮廷勢力的博奕,乃至民間社會之如何參與國家大事,可以作更透徹的觀察。

 

 

日治時期檢閱及取次制度下《臺灣民報》的發行與流通(1920-1932)

莊勝全主講 (東吳大學歷史系兼任助理教授)

摘要:

日治臺灣殖民地統治的媒體政策之確立,本乎於「兒玉—後藤體制」下,為了穩固統治而立下了規範新聞紙的基調,針對於島內發行的新聞紙採取須經臺灣總督同意的「許可主義」,迥異於日本內地施行的「屆出(報備)主義」。且為了防堵日本內地的發行報備制成為突破臺灣島內發行許可制的法律缺口,針對島外發行的「移入紙」,再以「檢閱制度」與「取次制度」加以約束,即獲准許可在臺灣銷售的新聞報刊,必須在正式流通前納本審查,並透過總督府許可的取次人(特定經銷人)始得以販售。本文的目的即在於以標榜「臺灣人唯一之言論機關」的《臺灣民報》系列報刊為個案,具體說明其從島外發行的移入紙,發展至成為島內唯一純臺灣人資本營運的日刊紙之歷史過程中,依循法律制度納本檢閱的始末,以及在取次制度下如何佈建銷售管道以流通的概況,並進而闡述殖民地的新聞紙法規對於《臺灣民報》內部的新聞編輯、社務經營制度與報導的影響力等諸般面向上,所產生的具體影響和歷史意義。

 

 

國共兩黨黨營媒體所報徐蚌會戰之勝敗

王文隆主講 (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主任)

摘要:

內戰勝敗關乎政權輪替,交戰雙方莫不動用所有資源力搏,不僅投注大量軍事資源,也必須關照後勤、氣勢與資源調度。其中,情報與資訊的掌握,屬於軍機,虛虛實實都有影響判斷的可能,是故除了透過情報網絡採集消息外,也有透過媒體刻意放話、隱敗揚勝以塑造氣勢,爭取民心。徐蚌會戰為國共內戰期間的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共決心一統江山,不接受劃江而治之建議的關鍵。該戰役在中國國民黨與中共所轄報刊中所報導出來的過程與結果,雙方對該戰役我帶來的影響與詮釋,殊堪玩味。本文將以中國國民黨所屬《中央日報》與中國共產黨所屬《人民日報》為主要材料,搭配檔案管理局所藏國軍檔案、國史館所藏蔣中正總統史料、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所藏中央宣傳部資料,對照實際戰場情況與國共雙方見諸報刊的文字,觀察透過政黨所發的新聞或是假新聞,是如何詮釋與操作的。

 

 

2018.7.30更新

點選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