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閱讀活動錄音下載

       
字級
    分享
  • QRCode
  • 2018-06-07
操控媒體:明以降中國的新聞與『假新聞』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二場:隱喻、謠言、 故事與小說

著者:孫旭亮主講/胡其瑞主講/張繼瑩主講/墨安屴(Emily Mokros)主講/胡曉真主持

出版(活動)日期:2018-06-07

時間:01:59:24

發音:國語;英語

出版者:國家圖書館

內容簡介

操控媒體:明以降中國的新聞與『假新聞』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二場次由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墨安屴(Emily Mokros)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張繼瑩教授、臺灣大學數位人文中心胡其瑞博士、澳門大學孫旭亮博士候選人,從「隱喻、謠言、 故事與小說」的議題發表論文。

 

 

The State and the Street: Constructing Documentary Authority in Qing China

街道上的政治:清代中國的文獻權威建設

Emily Mokros 墨安屴主講(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In the summer of 1718, Beijing residents heard and saw strange things. They witnessed a lunar eclipse. And they spoke of a devastating earthquake in northwest China. These conversations took place on the streets, within private homes, and in the antechambers of state offices. Some heard the news from sojourners and some from trusted colleagues, family members, and friends. The stories included varied details of a supernatural omen: a “three-armed ghost,” or perhaps a “headless monster” whose presence in the northwest had foreshadowed the seismic event. Seven days after the first telling of this strange story, a gazette publisher (baofang) in Beijing sold textual proof: a memorial, attributed to the governor-general for Shaanxi and Sichuan, which reported the monstrous apparition and its devastating consequences. But while the earthquake had indeed inflicted damage, the more tantalizing details of the story were fabricated, and the memorial itself false. This was fake news.

 

 

以鴉片之名:清末山西禁煙的地方宣傳與異議論述

張繼瑩主講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自鴉片戰爭以來,是否嚴禁鴉片一直是朝堂上重要的爭辯,並因此形成不同政治主張的團體。然清中央並未明確表達鴉片的政策,僅隨時事變化而在嚴禁與馳禁間搖擺,直至光緒三十二年(1906)方才正式以十年為期明令根絕。這使得以生產鴉片聞名的山西地方上,流竄各種嚴禁與馳禁的假消息。在這種訊息混亂的場域裡,曾經出現兩波操作訊息的禁煙行動。第一波是在光緒三年(1877)官方運用旱災的情境,操作鴉片與糧食的競爭關係,打壓地方支持開禁的聲音,並以此推動鴉片的替代作物。但隨旱情緩和即告失敗,並排斥官府。第二波是地方菁英透過省內報刊《晉陽公報》,配合十年禁絕的命令進行禁煙宣傳。然而,《晉陽公報》的投稿者相當複雜,有支持清廷的諮議局菁英,也有反清為尚的革命派,使禁煙的訊息充滿政治的角力。一則抹黑諮議局菁英偷種鴉片的消息出現後,引起滿城風雨,百姓誤判此資訊為政策搖擺的信號,因而再次投入種植鴉片。最後與查禁人員發生衝突,並且幾乎釀成民變。透過此二事例將說明,混亂訊息的交流條件下,即使宣傳本身帶有秩序的意圖,也可能在論述條件改變的過程中成為動亂的根源。

 

 

天啟.謠言.苗皇帝:近代中國西南苗族起事裡的「假新聞」(1860-1960)

胡其瑞主講(國立臺灣大學數位人文中心博士後研究)

近代以來,中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起事常成為帝國邊疆統治上的一大難題。由於國防的戰略考量,即使進入了共和國的年代,對於西南邊疆的統御仍是中央政府不可輕忽的一項重要政策。在本文中,我將以近代發生在中國西南地區,以苗族為主要領導者的數次群眾起事為中心,探討起事過程中為首者所散播的謠言與謠言產生的背景,以及傳播謠言的管道。雖然這些謠言的內容,間或有著不同的宗教元素,政治因素與族群利益的糾葛,但從這些謠言的內容以及起事的過程中,都可以找到許多相類似之處。因之,我將藉由歷次起事當中的「假新聞」,反思中國西南苗族在其族群歷史發展中所承受的外在壓力與內在恐懼,並分析這些壓力與恐懼如何反應在他們的歷史記憶之中,並且引爆出多次的群眾起事,以及所造成的影響。

 

 

謠言與想像移植:明末反教事件探析

孫旭亮主講(澳門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自以利瑪竇與羅明堅神父為代表的第一批耶穌會“巨人”于 1583 年入華以來,明末迫害天主教或傳教士的事件就從未停息過。據耶穌會士曾德昭統計,僅南京教案前對天主教的迫害就已達54 次之多。在這些大大小小的反教事件中,謠言一直被用作攻擊天主教和傳教士的利器。而明末反教人士也在這些謠言和奇異故事的基礎上,通過想像移植,塑造出天主教傳教士不同的形象:人販子、通姦者、煉金術士、間諜、施巫術者等等。這種想像移植主要源自兩個方面:第一,中國古代謠言及各種奇怪故事的流傳導致對外人的不信任及排外情緒;第二,明末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在東南亞及中國沿海地區的劣行所造成的各類負面形象導致明人對“佛郎機”的敵視情緒。

 

 

2018.7.30更新

點選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