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閱讀活動錄音下載

       
字級
    分享
  • QRCode
  • 2018-06-07
操控媒體:明以降中國的新聞與『假新聞』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一場:新聞文類

著者:林麗月主持;戴彼得(Peter B. Ditmanson)主講;謝忠志主講;解揚主講;邱怡瑄主講;

出版(活動)日期:2018-06-07

時間:02:04:44

發音:英語;國語

出版者:國家圖書館

內容簡介

第一場次國家圖書館戴彼得(Peter B. Ditmanson)研究學者、文藻外語大學謝忠志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解揚副研究員、臺灣大學邱怡瑄博士候選人探討從明代至現代的各式「新聞文類」。

 

 

 

History, Politics and Publishing in Mid-Ming China

歷史、政治與明代中葉的出版業

Peter B. Ditmanson 戴彼得主講

15 世紀後期至 16 世紀前期的中國,有許多筆記出現與流通,其中包含一些近期歷史人物與事變的評論,和沒有明顯的來源的故事與傳説。這些作者是不同層級的官員,而他們的作品形成一種對官方的《實錄》的挑戰。這種政治觀點的多樣化與政治意見的增加,是以朝廷上日益加劇的政治鬥爭為背景出現的,一方是政府的文官,另一方則是權力日益強大的宦官,例如劉瑾(1451-1510)等等。而黨派之間的爭論也出現了,例如 1520 年代的大禮議。這些評論、故事與傳説,大都强調與皇帝和宦官的不當行爲相反的官僚的道德力量。這些筆記的記載被廣泛傳播和引用,對於 16、17 世紀的歷史觀點有很大的影響。這些記載被納入明代中葉以後的私人歷史文獻,自陳建的 1555 年出版的《皇明通紀》開始,它們對明朝的歷史詮釋產生了持久的影響。

 

 

 

識讀《客座新聞》

謝忠志主講

明代沈周(1427-1509)的《客座新聞》,書名新穎,頗具現代風格,實為古代中國罕見。就傳統定義,「新聞」為新異之聞見,這也是沈周撰寫的《客座新聞》的目的。沈周受盛名之累,門庭若市,筵宴四方人士,令其敘述見聞,並予以記錄,得名《客座新聞》。其搜羅、紀述的「新聞」事件,主要包含兩類,一是流傳街頭巷尾的奇聞軼事,二是轟動國家社稷的各類人物。換言之,《客座新聞》是報導當時口耳相傳受大眾矚目的重大人物、事件,加以集結成冊的書籍,也頗符合今日對「新聞」的定義。先介紹沈周的家世背景,繼而蒐羅《客座新聞》的傳抄本、刻印本等各類版,並比較異同處;接著探究《客座新聞》搜羅新聞事件內容,並加以分類,同時以其他史籍考證「所見、所聞、所傳聞」是否符合史實,或與其他訛說之別;第三,分析書中蘊含沈周思想的旨趣;最後思索《客座新聞》對當代文士、南京地區以及明中葉後筆記小說發展等影響。藉由識讀《客座新聞》,或能得知明人獲取「新聞」來源、汲取新知之因、朝廷對於媒體的控制狀況,以及南京書籍刊刻事業發達的緣由。

 

 

 

物怪人妖:明代中葉的一則黑眚謠言

解揚主講

以成化年間京師的一則黑眚謠言為例子,分析它波及的範圍、流傳的渠道和引起的君臣恐慌,通過確定謠言在傳播過程中的受害者與受益者,推斷其產生的因由和生成機制。筆者認為,製造這則謠言是為了爭奪大運河上的利益,選擇謠言為奪利方式,則是明代中葉南北黨爭雙方的對立態勢使然。

 

 

 

偽裝的「詩史」與「假新聞」的真實效應:以九一八事變到抗戰期間的國難吟詠為核心的考察

邱怡瑄主講

二十世紀上半葉世局紛擾,志在傳寫、紀實當代重大歷史事件的國難舊體詩也大量湧現,這牽涉了中國文學詩學中淵遠流長的「詩史」書寫傳統。無論是以詩歌詠當時史事,或是以附注形式記錄軼聞瑣事,舊體詩背後牽涉了一個龐大的知識與文化交流體系,詩人們通過唱和、傳鈔,甚至隱微的用典,表露他們的詩心與史識。有意為「詩史」的作者們,以杜甫吟詠安史之亂時的精神自任,一方面承續中國歷史書寫傳統中紀實事、寓褒貶、含諷諭的職能,一方面也間亦混雜「史蘊詩心」的弄筆虛矯。以今日的眼光來看,這些當時傳誦的「詩史」,當中可能夾纏了一些近乎「假新聞」班的傳播效應。本文以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間,描寫中、日雙方領土、軍事矛盾的舊體詩吟詠為考察對象,探討「詩」和「史」之間的理論張力。羅蘭巴特討論寫實主義時所提出的「真實效果」(Reality Eect)理論,將是本文解析國難舊詩吟詠中之所以存在類乎「假新聞」陳述的切入觀點。「詩史」不只是被動地描寫歷史,更是藉由「紀實」為名的書寫實踐,成為推進與影響歷史走向的詩學。

 

 

 

2018.7.31更新

點選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