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閱讀活動錄音下載

       
字級
    分享
  • QRCode
  • 2018-04-28
戰地與外地:洛夫的戰爭經驗與自我流放

著者:陳芳明主講

出版(活動)日期:2018-04-28

時間:02:22:34

發音:國語

出版者:國家圖書館

內容簡介

洛夫早年為一超現實主義詩人,表現手法近乎魔幻,被詩壇譽為「詩魔」,其源或出自他極力探索賦詩技巧的自我期許,但主要原因則是他駕馭語言如魔棒般地變化多姿。洛夫將自己的詩歌創作生涯分為五個時期:抒情時期(1947-1952)、現代詩探索時期(1954- 1970)、反思傳統,融和現代與古典時期(1971-1985)、鄉愁詩時期(1985-1995)、天涯美學時期(1996-),記述了他一生美麗而壯闊的詩性時空。創作〈漂木〉,〈石室之死亡〉、〈邊界望鄉〉、〈聖地牙哥之旅〉、〈雪落無聲〉、〈遠方〉、〈異域〉、〈松樹家族〉等,香港、美國、大陸皆有詩集出版。隨著不斷地出訪、不斷地遠行,行跡世界,移居海外,突出了洛夫的現在進行式,給人以動態的現場感和親切的人情味。洛夫在走向世界,世界也在走向洛夫,本講主要集中洛夫在金門砲戰與西貢越戰經驗,以及他在晚年的加拿大異鄉生活,並藉此悼念今年三月甫離世的洛夫。

 

陳芳明教授年少年閱讀洛夫詩作〈石室之死亡〉,因無法體會詩中意涵,憤而寫文章批評,那是他所不認識的洛夫;時過中年重讀洛夫詩作,對於詩中極其雄渾、深沉的境界,憤、傷、鬱、痛的作品頗能心領神會,體悟到閱讀隨著年齡成長,不需要一見鍾情式閱讀,重新閱讀文學作品,作品生命力就重新展現,更可彰顯其藝術價值。

 

洛夫的五○年代與六○年代因詩觀不同,1962年與余光中的《天狼星》論戰,轉而追求超現實詩情;《石室之死亡》、《西貢詩抄》呈現對生命的啟示以及對戰爭的控訴,秋天、雪與血是洛夫作品最常出現的意象,《魔歌》為成熟時期的詩作,處處可見其驚人的玄思奇想。

 

隨著臺灣政治環境改變,洛夫的一九七○與一九八○年代創作的詩作可以干涉臺灣社會,洛夫的作品在國內與國際學界逐漸受到重視,1996年移居加拿大,格局壯闊的詩集《漂木》終於宣告完成,2014年完成《唐詩解構》,隨著不斷地出訪、遠行,自我放逐的詩人洛夫在走向世界,世界也在走向洛夫。

 

2018.5.2更新

點選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