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閱讀活動錄音下載

       
字級
    分享
  • QRCode
  • 2017-11-25
華語語系與南洋書寫/赤道線上的風土-論新馬粵謳與粵語政治

著者:高嘉謙主講

出版(活動)日期:2017-11-25

時間:00:22:56

發音:國語

出版者:國家圖書館

內容簡介

華語語系與南洋書寫: 臺灣、馬華、新華文學與文化國際研討會

106年11月25日

臺灣的南洋書寫

主持人:陳益源,成功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赤道線上的風土:論新馬粵謳與粵語政治

高嘉謙主講,臺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從族裔遷徙和離散敘事的角度而言,「南來」表現了中國南方在境外的經濟與勞力流動,並象徵一個值得探究的文化與文學播遷的地理軌跡。這是新馬華語語系文化與文學的起源情境,形塑了新馬早期文人社群與文學生產。移民社會由各種方言群的離散華人組成,因此在漢詩之外,粵謳和竹枝詞是寫作和表徵土風民俗的常見形式。這不僅涉及移民主體的生存體驗,同時是語言在異地的遭遇、變異與發展,啟動文人對移民社會與原鄉的疆域思索與文化想像。本文集中思考一組問題:新馬粵謳處處回應的中原局勢和事件,以及殖民地的環境變遷,而外在的資訊與知識,卻又相當程度嵌入了華人的生存感受,以及民族認同。若漢詩寫作代表精粹的文人寫作,呈現更繁複的生存經驗和精神內涵,那麼粵謳反映的民間社會,又觸及到了哪一部分離散華人的經驗結構?從粵謳形式裡,我們如何勾勒和理解離散者對異地生存經驗的形式把握?粵謳在南洋,見證了粵語書寫的跨境傳釋,以及文人的流動經驗。更為關鍵的是,粵謳在勞動階層為主體的南洋移民社會,訴諸「聲音」的傳播和魅力,那是介入殖民地和中國時局變遷的「聲音」,也是各派華人政治立場的「異聲」,更屬於遊走於華人移民底層的聲貌描繪。換言之,我們試圖探問,粵謳不僅被視為民間韻文體的通俗類型,同時體現了華人社會內部的粵語政治。

 

2018.1.9更新

點選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