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歷次消息

       
字級
    分享
  • QRCode
圖書館週新話題:「平衡計分卡」應用於圖書館評鑑
  • 2009-12-09
每年12月的第一週為圖書館週,今年國家圖書館與臺北大學於12月8日舉辦「圖書館發展與評鑑研討會」,邀請教育部陳益興次長擔任主持人,國家圖書館顧敏館長與臺北大學圖書館王怡心館長分別就「圖書館發展」與「圖書館評鑑」兩個主題進行主講,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陳昭珍理事長及臺灣大學圖書資訊系陳雪華教授擔任與談人,共同探討「平衡計分卡」應用於圖書館評鑑的可行性,希冀能為各類型圖書館找出一套簡易合用的評鑑工具,並藉由評鑑結果,作為圖書館在未來發展的策略規劃參考。 由美國知名學者羅伯.柯普朗與大衛.諾頓自1992年提出「平衡計分卡」的概念至今,平衡計分卡已經由單純的績效評估工具,發展成為落實策略願景的管理系統,不僅有助於企業釐清願景與策略,更可透過策略藍圖與關鍵衡量指標的有效連結,促成組織策略行動的一致性,再經由不斷的系統反饋與學習,打造出高績效的組織團隊。而二十一世紀的圖書館面臨知識經濟與數位科技的衝擊,為永續經營發展,有必要重新檢視圖書館的角色定位與功能,研訂正確的策略作法,以期能承擔新一代圖書館的總體新任務,擔負多功能社會記憶,傳播資訊,成就全面性知識管理,以配合新世紀社會發展的必要。因此由國家圖書館和臺北大學雙方共同進行研究,提出以平衡計分卡的四大構面:財務構面、顧客構面、內部流程構面學習與成長構面,分別建構策略目標與績效衡量指標,提供管理者瞭解全面的經營狀況,做為未來決策時的參考或改進依據。 1995年第二次資訊革命掀起後,電子圖書館、數位圖書館、虛擬圖書館、複合圖書館、網站圖書館等新型態的圖書館紛紛出籠,針對此一現象,顧敏館長提出「廣域圖書館」來涵蓋跨介書庫與資料庫之間多維空間典藏的圖書館。面臨數位化、全球化、知識化與市場化,廣域圖書館勢必得超越過去圖書館的服務範疇,迎向變幻莫測的新環境,以數位素養、數位學習、數位研究、數位知識內容、數位知識發展預報來達成知識消費與知識生產,圖書館在此資訊變革時代,為創造知識的新價值,成為圖書館未來發展的重要課題,而務實的作法更應注重自我評鑑工作。在國家圖書館與臺北大學合作研究團隊的努力下,「平衡計分卡」成為一項可行的方案,王怡心館長在研討會中舉出以平衡計分卡實際應用於大學圖書館及公共圖書館的實際案例,其衡量方式面面俱到,而且評鑑資料蒐集容易,評鑑技術簡單容易落實,指標設計與比重計算彈性大,適合各類型圖書館,預期將可推廣並落實於全國各類型圖書館。 研討會在輕鬆而互動熱烈的氣氛下圓滿結束。誠如教育部陳益興次長在研討會最後的總結致詞:國民素質的提昇,國力才能提昇,而圖書館正是提昇人民素養與文明重要的一環。圖書館事業發展肩負人類文明進步的重擔,相信「平衡計分卡」這項評鑑工具將是圖書館未來發展重要的里程碑。 圖一:顧敏館長於「圖書館發展與評鑑研討會」發表其論述。 圖二(左起):教育部陳益興次長、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陳昭珍理事長、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陳雪華教授、顧敏館長。
最後更新時間:2009-12-09
附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