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是什麼?是高尚中帶者冷漠的雨果大道,還是「失鄉」知識份子的追求?巴黎不只是香榭麗舍、時尚,更多的是文字、知識與思想。由國家圖書館舉辦的「詠春.閱讀詩之美系列講座」,今天(
詩,是越界的邀約。既是召喚亦是界限;夢想彼方卻行至邊關的抗力經驗。讀詩,則是因抗力而內爆生命力的閱讀/書寫經驗。在詩的領域裡,抗力不可抗力,繁衍變化多重音調姿勢緩急,只為一刻當下,返身看到自身假面的剎那。城市是文明的產物,蔡淑玲以城市作為一種方法,城市的外貌與活動成為展示自己的舞臺,也成為個人與群體經驗的累積。越界巴黎—屬於詩的邊界之城,從波特萊爾到亨利米修,一起閱讀想像內/外的巴黎。
蔡淑玲於演講中指出每個人腦中都有一個城市的地圖,Julien Green曾以塞納河將巴黎分為左岸、右岸,比喻人腦中的左腦、右腦。如果詩是一個動詞,凸顯語言自身的存在與內在生命的對應關係,過日子之「外」的體悟,相對於「外」 是自身的塑模與侷限。所謂的外廓並非邊界,界限或是內與外的分界;而是找到文字刻度的契機。城市文明與自然物質之間矛盾對立亦或互破互立?可見與不可見?差異與重複?輪廓抑是描邊是永遠的現在進行式。
藉著一張張描繪巴黎繽紛的影像和詩人眼中的巴黎,巴黎這個城市隨著講者的深情凝望,躍然呈現在每位聽眾眼前。蔡淑玲提出反襯美學,以飲料添加糖的份量,如「少糖、微糖、三分糖……」為例,舉出何謂質變、量變,讓聽眾感受思想和語言表述之間的張力。巴黎對某些人而言是觀光勝地,對某些人而言是古蹟,更是創新的生活型式,海明威曾說巴黎是一場流動的饗宴,而詩更是一種具有哲學思考的言喻。蔡淑玲鼓勵大家如能有異地生活的經驗,不同思考的啟迪,就永遠不會有枯竭的靈感來源。
現場有聽眾請蔡淑玲為巴黎選一種代表顏色,她指出年少時在巴黎看到有人穿橘色的鞋子,橘色讓她印象深刻,隨著時光流逝,物換星移,巴黎對她而言,是雜色中的無色,頗耐人尋味。有聽眾要求蔡淑玲推薦翻譯成中文最好的法文詩選,老師指出翻譯不是逐字翻譯,須將意境呈現。她以莫渝所翻譯的作品為例,凡是重要的法文詩作皆被莫渝翻譯,巧合的是莫渝亦在現場,帶給大家驚喜。
國家圖書館
曾館長致詞並介紹本館主辦「尋找春天的詩蹤」系列活動
蔡淑玲教授主講:邊界之城-詩的巴黎
蔡教授(前排左一)與青年學子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