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音樂佐詩系列對談」第五場巡迴座談於5月16日(週三)下午2:30在苗栗縣政府第二辦公大樓國際會議廳舉行,由著名評論家楊照擔任主持人,與談詩人為陳克華和楊佳嫻兩位老師,以及小提琴演奏家林琦桓,對談題目是:『身體長成詩-談性別、成長與詩』,苗栗縣地方傳播媒體(大漢之音調頻廣播、天聲廣播與吉元有線電視新聞中心)同時出機採訪楊照先生與兩位詩人。苗栗縣林副縣長久翔蒞臨會場致詞,除了感謝主辦單位將苗栗列為全國五場對談活動地點之一外,亦鼓勵在場的年青學子不要僅限於書本知識的學習,而要像今天在文壇上非常有成就的三位詩人般,廣泛閱讀與開拓視野。
主持人楊照首先說明他自己觀察兩種人之心得,一種是在青少年時期被詩"電"過,另一種則是沒有在青少年被詩"電"到。他認為第一種人被"電"過後,即知道如何保留住自己最特別的感情,用詩加以表現,不僅呈現自我的獨特性,也留住了生活中的每一次精彩片段。楊照接著請楊佳嫻和陳克華兩位被電過的人,告訴全場約200位涵蓋老中青與青少年的聽眾,他們兩人自青少年一路以來的成長過程中,詩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為他們帶來的變化。兩位詩人順勢侃侃而談,不時朗誦其雋永作品,佐以悠揚動人的小提琴演奏,全場聽眾遂清楚感受到逾百人的詩心逐一浮現,而從此以後,山城的居民將會用詩找回自我的獨特性。
楊佳嫻在對談中指出詩是使人保有青春的文體,並且讓人擁有豐富的靈感;陳克華指出,詩在文學的地位,如同鑽石中最閃亮的一面,而寫詩為他的生命帶來源源不絶的活水。兩個小時的對談活動至尾聲時,因為聽眾熱烈回應與發問而欲罷不能;首位回應的中年婦女興奮表示今天用小提琴來輔佐詩歌朗誦,是她聽過最美妙的天籟,她接著請問主持人,其他樂器是否也能搭配。楊照老師表示,音樂和詩歌本來就是很自然的結合,他並且以本系列活動在4月18日高雄舉辦為例,當天用大提琴,也醞釀出優美韻律而餘音繞樑,三日不絶。某位高中同學請詩人們為他解惑,他的問題是:如何去欣賞現代詩?如何走入詩人的生命經驗?讀不懂詩怎麼辦?楊佳嫻告訴全場聽眾沒有必要全面掌握一首詩,讀詩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可知的,例如學生閱讀教科書選錄的詩作,必須知道詩的內涵與解釋;另一個層面是可感的,如果並非教科書選錄的詩作,此時讀者要去感覺到詩句美麗與動人之處,感受到詩作鋪陳出的氛圍。例如楊牧的詩,他會用一些典故或艱深的文詞,但讀者不需要讀懂,就可以被感動。楊佳嫻進一步指出讀者如果對某一首詩既不可知,又沒有可感,那就放棄這首詩無妨,去看下一首吧。陳克華引用現代派詩人艾略特(194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名言:「一首詩沒有被讀懂之前,就已經和你在溝通」,提醒大家在讀詩時不要強求讀懂,此時理智的我僅是一小部份。兩位詩人對這個問題做了詳盡的解釋,必定能帶領大家打開心靈,接觸與感覺到每位詩人寫詩的悸動與菁華所在。
「以音樂佐詩系列對談」活動從4月18日至5月16日止在高雄、臺中、花蓮、基隆與苗栗陸續舉辦,邀請詩人們走入廣大群眾和各級學生(從國中到研究所),召喚他們共享讀詩的感動或愉悅,不僅是全國首次巡迴推廣詩作之音樂佐詩活動,也成功將詩歌推廣到各地,將能增加閱讀或賞詩的人口,也期盼每個人都能經常朗誦詩句給親朋好友,共同支持詩人的創作。
圖1林久翔副縣長致詞感謝主辦單位和歡迎詩人們蒞臨苗栗
圖2 苗栗縣地方新聞媒體出機採訪參加對談的主持人與詩人
圖3 主持人楊照、兩位詩人楊佳嫻、陳克華和小提琴家林琦桓(由右至左)
圖4 林久翔副縣長(首排右一)和全場約200位老中青與青少年等四代共同聆聽詩人們的精彩對談
圖5 謝先生世居苗栗(75歲,最後排右一白襯衫打領帶者)指出本地首次舉辦此種類型活動,而且很有意義
圖6 周同學自購楊佳嫻的詩集,並於活動結束後,請作者簽名
圖7 周同學自購陳克華的詩集,並於活動結束後,請作者簽名
圖8 幸運得到本館贈送詩集的民眾與同學,請楊佳嫻在詩集上簽名
(文 / 攝影:高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