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活動剪影

       
字級
    分享
  • QRCode
初夏的週末‧暴烈與溫柔——郝譽翔教授導讀《桂花巷》
  • 2012-05-19
初夏的週末‧暴烈與溫柔——郝譽翔教授導讀《桂花巷》

雨後新晴,本館「好好享一夏『臺灣文學與電影』系列講座」活動首場於今天5月19日(週六)下午登場,特別邀請文壇美女作家,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郝譽翔教授,以「暴烈與溫柔」為題,帶領現場逾230位讀者來賓們一齊研讀臺灣當代知名小說作家蕭麗紅所撰《桂花巷》一書,並藉著分析電影情節與小說文本的差異,雙重領略臺灣女性小說文學的特殊風情。
《桂花巷》寫於1977年,故事的場景隱身在臺灣台南小漁村內的「桂花巷」,以纏足為前提,描述巷弄裡的女子高剔紅的愛恨一生。作者以憤慨、嘲諷、無奈的筆調描繪清末臺灣女性為滿足物欲而背叛了愛情的始末。作者蕭麗紅則因此書馳名文壇,並列名「女性主義」小說的佼佼者,而該書至今則仍為臺灣暢銷小說之一,不僅閱讀者多,更成為文學院學術論文的熱門研究主題。
郝譽翔教授起始便以1980年代臺灣社會的遽變破題,直指蕭麗紅《桂花巷》一書的書寫特色,在於作者刻意在小說中構設了鄉土的烏托邦,形塑充滿傳統道德情懷的鄉村社會,絕然迥異於同期女作家如蕭颯、廖輝英、袁瓊瓊等人擅長處理都會新女性所面臨的諸多新議題的女性小說風格。由於取材特殊,內容充滿了舊日臺灣傳統文化的諸多元素,從現代退返於傳統,從城市回歸到鄉村,強烈地召喚出眾多讀者的鄉愁,因而廣受青睞,蕭麗紅亦因此走紅於臺灣當代文壇,聲譽鵲起。
藉由郝譽翔教授詳審的詮釋,《桂花巷》一書的特色精彩紛呈,包括小說裡人物內心的細緻刻畫、臺灣方言的蘊藉雅致、在地民俗的精深多元、傳統社會的人情義理,尤其是根植於舊時代臺灣庶民心中的「宿命觀」,都逐一被標舉現身。觀眾們聽得津津有味,演講後郝教授並接受現場提問,氣氛熱絡。本館特提供蕭麗紅《桂花巷》、《千江有水千江月》及郝譽翔新作《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等書計十冊,以抽獎方式贈送現場來賓。
同時,為了讓更多的讀者共享閱讀盛宴,本館在徵得主講人同意後透過網路,同步播放演講內容,讓未克前來的民眾,也能藉由網路暢讀《桂花巷》一書。
「好好享一夏『臺灣文學與電影』系列講座」系列講座,下一場是:
5月26日,由應鳳凰教授主講「小說魯冰花的影像改編及主題呈現」。同時放映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魯冰花」。歡迎參加,敬請預先報名,報名網址為:http://activity.ncl.edu.tw

郝譽翔1

郝譽翔教授

郝譽翔2

曾淑賢館長於演講前致詞

郝譽翔3

民眾熱情參與

最後更新時間:2012-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