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自古即可譜曲傳唱,當今許多詞曲創作者即是詩人,余光中、胡適的詩即是一例。詩中有歌?歌中有詩?那麼,它究竟是「詩」還是「歌」呢?國家圖書館舉辦「詩情畫意讀臺灣」系列演講壓軸活動,
可惜的是,古樂無法留存;宋詞元曲,早已成為默然無聲的篇章,後人只能賞析文字的意境辭采,不能由歌唱中獲得感發悸動。晚清民國以來,受到西方音樂影響,我們唱的是學堂樂歌、藝術歌曲,以及流行歌曲,而五四以來登場的現代詩似乎無意於延續「音樂文學」的傳統,詩與歌遂日漸分道揚鑣,兩者各有創作者,各有欣賞者,各有理論的建構與論述,楚河漢界,雖有接壤,交集不多,而且顯然地,詩的版圖日益縮小,歌的領土急遽擴張。
特別一提此次演講搭配部分珍貴歷史錄音,以還原當年情境,藉由介紹這些詩樂合一的傑出作品及其作者,並試圖分析探究這些作品所以膾炙人口、傳唱不歇,箇中道理何在。探討的作品橫跨了本來互有重疊的學堂樂歌、藝術歌曲、流行歌曲;介紹的詞人曲家,上起於民國初年的李叔同(1880-1942),五四以來的胡適(1891-1962)、趙元任(1892-1982)、黃自(1904-1938)、韋瀚章(1906-1993)、劉雪庵(1905-1985),以及臺灣的鄧雨賢(1906-1944)、周添旺(1910-1988),下迄於七0年代的周藍萍(1926-1971)、余光中(1928- )、莊奴(1922- )等人。
在〈春遊〉、〈上山〉、〈採蓮謠〉、〈叫我如何不想她〉、〈空軍軍哥〉還有男版、女版之不同、〈飄零的落花〉、〈綠島小夜曲〉、〈昨夜妳對我一笑〉等一首首動聽的歌曲中,老師妙趣橫生的比喻,讓聽眾不時會心大笑,其中歌詞有詩的意境和深意,感動人心。沈冬教授興之所致還當場吟唱,臺下聽眾也隨之附和,全場沉浸在詩和歌的氛圍裡。
詩本來在韻文的脈絡裡,詩人獨領風騷,到了現代,隨著音樂專業分工,更著重歌者、編曲者的表現。詩中有歌,歌中有詩,最終還是合成一體。這場充滿時代脈動與人情血肉的近現代音樂史演講,更加表現詩歌多采多姿的燦爛。
再長的歌終得劃下休止符,聽眾就在依依不捨情況下結束離去,也為國家圖書館主辦「詩情畫意讀臺灣系列講座活動」,劃下完美句點。隨著明亮熱情的夏季來臨,邀請大家參加「啟蒙者的身影-世紀之交的六大人物」系列講座活動,共渡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夏季。報名網址:http://activity.ncl.edu.tw。
沈冬教授主講由現代詩到流行曲
沈冬教授演講解構詩與歌
沈冬教授演講神情吸引滿滿觀眾之1
沈冬教授演講神情吸引滿滿觀眾之2
沈冬教授演講神情吸引滿滿觀眾之3
沈冬教授演講神情吸引滿滿觀眾之4
沈冬教授演講神情吸引滿滿觀眾之5
聆聽沈冬教授演講全場觀眾
滿滿幸福的聆聽觀眾
沈冬教授簽名
曾淑賢館長主持抽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