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從神話傳奇到人間現實:斟品西洋文學」系列專題講座第三場,於103年12月20日下午假國圖文教區三樓國際會議廳舉行,邀請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及戲劇學系名譽教授兼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彭鏡禧教授,介紹英國文學也是西洋文學的經典作品大師莎士比亞的作品。
彭教授是密西根大學比較文學的博士,研究專長主要是莎士比亞、文學翻譯、英詩等,曾經著作與主編多種與莎士比亞、文學翻譯相關的專書,並在英文期刊與中文文學的重要期刊《中外文學》、以及文學專書中發表甚多論著,且有豐富的譯作。彭教授之著作除了針對《哈姆雷》、《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李爾王》等有詳細精到的論述之外,對於導引賞析莎翁作品的方面,也寫作了〈莎劇中文譯本概述︰台灣篇〉、〈揭開莎士比亞的面紗〉、〈莎士比亞的現代意義〉等,以及主編《西洋文學大教室》、《發現莎士比亞:台灣莎學論述選集》、《解讀西洋經典》、《走,到文學的殿堂看一看》等,並著有《細說莎士比亞:論文集》。此外,對於莎翁戲劇的特殊構面如獨白與對話、飲食場景、書信等在莎劇中的意義與功能,亦均有獨到的研究,且執行了6個與莎士比亞相關的國科會計畫。彭教授對於文學、翻譯、以及莎翁的相關教學與研究均甚傑出,貢獻匪淺,獲獎無數,不愧是莎士比亞研究的教研大師。
本次講座前2小時是彭教授進行演講,後1小時進行朗讀工作坊及開放討論。
彭教授首先說明為何將演講的講題訂為「你我的莎士比亞」。彭教授指出,讀者看藝術作品,最好是能將之內化為自身文化的養分;對於莎士比亞(以下簡稱莎翁)的作品,希望能夠透過這場演講,讓聽眾了解如何將莎翁作品,化為自己生命中的養分之一部分。因此,將演講題目如此訂定。
在前2小時的演講中,彭教授透過介紹莎劇《哈姆雷》、《威尼斯商人》、《羅密歐與茱麗葉》等作品,介紹莎劇人物善中有惡、惡中有善;文字精準卻又包含歧義而適合於劇情中的場景;思想上既有傳統又有創新等的特質。但彭教授更指出,莎劇共通的一個重要特質就是「寬恕」,指出對於原來被嘲諷的人物如《威尼斯商人》中的猶太人,也會基於對人性的理解,而予以同情。以及《羅密歐與茱麗葉》作品結局雖然是以愛情主角雙亡的悲劇收場,但是,世仇的兩家族終究也為對方的孩子塑造紀念雕像而彼此寬恕大和解。彭教授因此感慨指出,不知何謂「寬恕」的政客,實應到英國研究了解莎劇,以學習寬恕。
因為彭教授十分強調將經典作品內化為自己的養分、注入我國的戲劇形式之文藝作品理解的重要性,因此,自己也是身體力行者。彭教授在演講中,於講述「莎士比亞與中國戲劇」的時段中,分享觀眾兩種如此將莎劇內化之後的創作之演出片段,一者是彭教授過去受英國倫敦大學之邀,前往該校展演由國寶級豫劇演員王海玲主演的改編自莎翁作品《威尼斯商人》的《約/束》之演出片段。該改編劇是用中國豫劇的服裝、唱腔、身段、中式押韻的台詞,演出該部莎劇的內容。「煮熟的鴨子展翅飛」、「精打細算仍吃虧」、「事到如今可怨誰」、「老夫唯有虧本歸」……等唱詞,簡潔精彩且精準地翻譯莎劇之文字。另一者是在國立臺灣大學小劇場,將小劇場布置為三層樓式的「仿莎士比亞環球劇院」,以便轉移背景,建立氣氛,而演出彭教授的退休改編譯作《量‧度》。劇情展開之前,以三十年代上海夜生活的笙歌作樂場景,帶入莎劇改編的作品內容;此即彭教授所說的,由閱讀文本,體會其中的思想,將之帶入自己的文化背景中。彭教授藉此強調,莎翁作品可能書寫在每個人的身上,所以可以將莎劇引進中國,轉化為豫劇。
彭教授強調,正因為莎劇如《威尼斯商人》,於不同時代,不同的導演會有不同的看法一般,實際上,任何一齣莎劇,除了剛寫作完成的初演之外,已沒有所謂的「原汁原味」。彭教授分享的兩種展演片段,讓聽眾見識到將偉大的作品注入中國戲劇藝術,也可以產生令人驚艷的偉大作品。
但是,彭教授也強調,對於莎翁作品之研究,如果只是透過翻譯本去作研究,則跳脫不出一般的看法;必須直接以原文進行解讀研究,才能領略文字和聲音之美,而不是只看到例如對於「月亮」意象的情景說明而已;那樣透翻譯本的研究,難免有所偏差。
在結語中,彭教授鼓勵國人,要為中國傳統戲劇的形式,注入國外好作品之精隨,將好東西注入自己的文化中、寫入國人的作品中。也預告,明年改編的莎劇《李爾王》將在國家劇院演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注意演出的訊息。
彭教授最後以說明什麼是「經典」為今天的演講做結語。彭教授認為,所謂經典是可以歷久不衰、具有現代意義的。它能表現出重要的議題,將重要的議題,以優美的形式演出,能夠感動人,並且能讓人記得住且難忘。經典的內涵也是錯綜複雜的,因為它要以細膩、微妙、又完整的方式,去處理複雜的問題。所以古典作品內容就顯得錯綜複雜。彭教授最後再以略小莎翁幾歲的莎翁朋友Ben Jonson(1572-1637)的話,為這場演講畫下句點:「他不屬於某一世代,而是永遠的」,並補充自己的進一步看法:「文學不是一國一區域的,而是讓全世界的人去共鳴的」。
彭教授演講部分結束之後,接續的莎翁作品朗誦工作坊,一共有事先報名的7位自願朗誦者、以及一位現場自願上台朗誦者,進行嘗試朗誦,由彭教授仔細地就音調、斷句、強弱等,進行指導。該工作坊結束後,彭教授再為年輕的學習者,提出建議:「經典作品是需要我們去作內化的;內化的方式包括眼睛看、腦袋想、以及朗誦出來;這些都是幫助我們內化的方式,也是幫助學習語言很好的方法。」
最後,與彭教授交流問答的階段,聽眾踴躍詢問請益,包括莎翁有哪些經典之作被改編為電影,是老師非常推薦觀賞的;有關從莎劇探索人的心靈的見解;大陸學界對於莎翁研究的水準與現況等,都得到彭教授確實的回答。本場次講座已獲得彭教授同意授權上傳本館「數位影音服務系統」(http://dava.ncl.edu.tw/),未來將提供各界隨時連線上網聆聽。
本活動結束前,本館提供10本彭教授修訂版《哈姆雷》進行抽獎活動,現場抽出10位幸運的獲獎聽眾。
國圖於該「從神話傳奇到人間現實:斟品西洋文學」系列講座期間尚有以下相關活動:(1)本館二樓閱覽大廳設有主題書展(103年10月28日至104年2月2日);(2)國圖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延平南路156號)設有主題視聽資料展及影片欣賞(103年11月15日至104年1月17日)。而本系列講座第四場次為12月27日(星期六),將邀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兼國際長張淑英教授主講「愛情太短,遺忘太長 ─聶魯達的『三宅』一生與女人」。歡迎瀏覽系列講座主題網頁(http://103read.ncl.edu.tw/winter_01.html),以及前往本館「數位影音服務系統」(https://www.ncl.edu.tw/lp.asp?CtNode=1670&CtUnit=518&BaseDSD=7&mp=2)聆賞各場次之精彩內容。
另外,本館不定期舉辦活動,歡迎參閱線上活動報名系統(http://activity.ncl.edu.tw)提供之活動訊息並報名參加。
聽眾熱情參與
彭教授認真指導工作坊朗誦者
聽眾請益
彭教授簽贈《哈姆雷》(修訂版)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