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活動剪影

       
字級
    分享
  • QRCode
104年開始在國圖【尋訪陶淵明】,逾500人熱烈參加首場活動
  • 2015-01-17
104年開始在國圖【尋訪陶淵明】,逾500人熱烈參加首場活動

國家圖書館繼【東坡在路上】、【杜甫夢李白】之後,再度與趨勢教育基金會合作推出【尋訪陶淵明】系列活動,第一場演講於1月17日下午在國家圖書館演講廳舉辦,文人雅士們不畏寒冬發威,從各地抵達會場,500個聽眾席位座無虛席,大家共聚一堂仰慕五柳先生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領悟「田園派」開創者對後世之深遠影響。

本次演講由趨勢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怡蓁主持,特別邀請臺灣師大國文系教授胡衍南及副教授陳義芝進行專題演講。陳義芝以「神交異代-蘇東坡眼中的陶淵明」為講題,發表他研究蘇東坡嚮往陶淵明之心得。陳副教授在演講中交錯分析蘇陶兩人逾9首作品,仔細說明眾多詩句涵義,帶領大家深刻瞭解宋朝大詩人對南朝大詩人之看法。

胡衍南教授則以「隱逸詩-從陶淵明到謝靈運」及「志怪小說-從《桃花源記》到《搜神後記》」等為講題,點出「陶淵明是隱逸詩人嗎?」、「桃花源記是不是志怪小說?」兩個問題。胡教授彙整南朝迄清朝的評論名家之觀點,包括鍾嶸(南朝梁)、朱熹(宋)、黃文煥(明)及沈德潛(清),並且比較陶謝兩人的8首作品內容。他指出陶詩中田園景象大部分是寫意功能,主體仍是詩人;而謝詩則充滿精雕細琢之山水描寫,主題在不同時間的風景。因此陶詩在平淡中另有意境,就是這股力量感動萬世後代,所以若僅將陶淵明視為隱逸詩人,就不能掌握陶詩的全貌。至於第二個問題,胡教授綜論各家意見之結論有二:

1.如果《搜神後記》是陶淵明之作品,則表示陶淵明相信自己創造出來的桃花源不僅是理想國,而是確有其地。

2. 如果《搜神後記》是別人之作品,則顯示有很多人認為陶淵明創造出來的桃花源真實存在於世界上的某個角落。

1月24日週六下午,【尋訪陶淵明】系列活動將邀請臺大中文系名譽教授柯慶明帶領大家繼續探討陶淵明之多種面向,講題是:「詩歌作為「省思生命」的藝術形式─從古詩十九首到陶淵明」,歡迎各界人士踴躍參加。
時間:104/01/24(六)14:00-16:00
地點:國家圖書館文教區B1演講廳(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20150117陶淵明講座圖1
1:趨勢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怡蓁主持【尋訪陶淵明】之首場演講

20150117陶淵明講座圖2
2:各地民眾熱烈參加【尋訪陶淵明】活動,會場座無虛席

20150117陶淵明講座圖3
3:臺灣師大國文系副教授陳義芝指出蘇東坡自認陶淵明是其前世

20150117陶淵明講座圖4
4:臺灣師大國文系教授胡衍南以兩個問題探討陶淵明之特色

最後更新時間:201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