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正是讀詩天,如同哥德所說:每天我們應該讀一首好詩,國家圖書館舉辦「感動的時刻:『最美好的讀詩體驗』」系列講座活動,從3月7日(星期六)下午起正式啟動。邀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陳芳明教授,前來本館與讀者分享「美與殉美:詩與我的文學生涯」。
陳芳明教授是一位詩人歷史家,葉石濤先生牽引他走入臺灣文學,余光中教授讓他嘗到詩的滋味,齊邦媛教授教導他如何從事文學批評。一度縱身躍入政治深谷,最終轉向成為文學研究者,創作與學術生涯道路雖然曲折,卻也有柳暗花明的風景。他的文字流注著異乎尋常的革命氣質,知識分子巨大的浪漫之心。同為龍族詩社的蕭蕭以「花和劍的風味」來形容他語言清逸秀麗,詩思挺拔勁健。而他終究沒有成為一位精益求精的詩人,這並非是技巧上的無法精進,毋寧說是心情已然不同。
「美與殉美:詩與我的文學生涯」這場演講,陳芳明從人生歷程變動來談他最深刻的讀詩體驗,從而演繹詮釋出個人特有的讀詩竅門與鑒賞方式,分享並推薦他最喜歡的詩,生動有效地引領讀者如何進入詩的世界。陳芳明的文學生涯中,18歲開始寫詩,《蓮的聯想》是他所讀的第一本詩集,即開始跟人狂熱的討論詩,詩在各類文學體裁中是最簡短,但如禪般不可言喻,卻直指人心。他20歲所寫的詩評,40歲時已不認同他當年所寫的言論,陳芳明直言不諱指出:不同的年齡閱讀感受是不一樣的,詩的美在於它的時間不準確。
陳芳明認為19世紀波特萊爾的象徵主義,開啟了人類前所未有「美」的定義。《惡之華》真實裡有許多醜陋、邪惡、污穢、幽暗的一面,人類的社會隨時代進步,但人心古今皆同。波特萊爾秉持「真」與「誠」,提倡藝術至上論,被認為是西方第一位現代詩人,也影響英國詩人艾略特的現代主義,他的詩句形容黃昏就像躺在手術檯上的病人,因當時歐洲面臨一次大戰文明存續問題 ,詩人藉詩反映當時處境。
上帝借祂的手給詩人進行一個小小的創世紀,詩人負責把最神秘的感覺傳答給人間,令人難忘詩句之完成,是一段殉美的過程。陳芳明以1960年代商禽為例,商禽是20世紀最悲傷的詩人,他有一個回不去的故鄉,侷限在小島,反共文學蔚為風潮,所寫的詩無人理會,〈鴿子〉喻為天空雖遼闊,沒有精神出口,缺乏自由的空間。讀詩的享受在於跟內在連結,楊牧的〈孤獨〉是我跟自我的對話,把抽象世界以具體顏色表達,孤獨與寂寞不同在於孤獨是自我選擇,暗藏心中走不出去。
有人認為需要讀詩嗎?陳芳明認為詩是一種體悟,詩有自己的答案,看到自己不懂的詩,從中開啟想像,如同黑暗和透明之間,想像力最為豐富。羅智成的〈透明鳥〉想像中帶有哲思,陳育虹的〈索隱〉詩中模糊的字就是愛,陳黎藉詩表達聲音和文字不同的意義,是寫詩的頑童。方思是第一位介紹德國的詩人,〈仙人掌〉即可感受知性中的抒情。
一首詩需要多少時間完成?光陰消逝就是面臨死亡,訴諸文字時間就成為空間,無以為繼之際,詩帶來想像。陳芳明分享近五十年來讀詩的精華,現場讀者真情回應孤獨寫了三十年,聽了這場演講心情有些潮濕,孤獨是有意義的。年輕的讀者提及文學獎的得獎跟詩的好壞有無關連,年齡八旬旅美的老先生主動分享他個人寫詩的心情,陳芳明認為詩透過書寫完成生命之書,一首詩就是對生命的批評。全場藉由詩串連起不同年齡世代的讀者與講者之間,產生緊密的關連,場面溫馨感人。
國圖的楓香道上在春天有一條詩路,3月14日清華大學臺灣文學李癸雲教授主講:「詩歌,不服從」,以夏宇的詩為中心,國圖誠摯邀請您春天從詩出發,與我們一同併行春天的詩路,邂逅美麗的詩句,分享給每一個人,共渡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春天。報名網址:http://activity.ncl.edu.tw。
曾淑賢館長為2015春天讀詩節首場致歡迎詞
陳芳明教授主講:美與殉美-詩與我的文學生涯
蒞臨本館之滿座聽眾
陳芳明教授為熱情聽眾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