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於本(114)年11月4日(星期二)上午在一樓簡報室舉辦「臺灣水產養殖之父」廖一久院士個人手稿及學術文獻資料捐贈儀式。廖院士為首位以水產養殖研究領域獲選之中央研究院院士,其研究成果為臺灣農業與水產養殖業帶來多項創新與突破,奠定我國農漁業發展的重要基石,貢獻卓著。此外,廖院士亦為首位將個人手稿與學術研究資料完整捐贈予國家圖書館的生命科學領域院士,象徵其對學術研究與教育傳承的深厚熱忱與永續精神。
王涵青館長表示,此次廖院士所捐贈的資料內容極為豐富,涵蓋其於大學、研究所及水產試驗所等階段從事水產養殖與農業科學研究的手稿、實驗筆記、指導資料、未發表之手繪鮊魚圖,以及重要出版文獻等。不僅完整記錄臺灣農業科技發展的歷程,更展現出一位學者對知識探索與教育傳承的堅定信念與熱情。這批珍貴資料將成為學術界與歷史界研究臺灣農業與水產養殖發展史的重要基石,對未來的臺灣農業經濟發展探尋及學術研究具有深遠而持久的意義。
廖院士表示,一生的學術旅程中,海洋與漁業始終是其最大的熱情所在。從草蝦養殖技術的突破到臺灣成為水產養殖王國,這一切的成就來自於無數人的支持與努力。今日將個人文獻資料捐贈給國家圖書館,是對過去歲月的肯定與安慰,也是對後輩的期許。希望這些資料能啟發新一代研究者,並繼續保持「匠心精神」,不留遺憾,為臺灣的漁業發展寫下更輝煌的篇章。
國家圖書館長期致力於典藏臺灣重要文人、作家與學者之手稿及研究歷程,為文化與知識傳承提供良善環境。因應即將於臺南市新營區成立的南部分館,其核心定位為生物科技、農業科技與新興科技的知識傳承基地,國圖近年積極徵集相關領域的科學與實驗性史料,包括研究筆記、實驗紀錄、照片與書信等。廖院士的捐贈,不僅豐富了南部分館在農業科技領域的館藏深度,更將成為後進學者探究臺灣水產養殖與農業科學發展脈絡的珍貴資源。未來,南部分館將持續發揮新興科技、生物科技與農業研究重鎮的角色,保存並傳承這些具歷史與學術價值的典藏,期盼激發更多研究者投入創新與探索,回顧前賢足跡、邁向未來新頁,延續推動學術與農業發展的精神。
臺灣以農立國、以農為本,長久以來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廖一久院士以實際行動展現對知識與教育的無私奉獻,他的捐贈不僅使珍貴的研究成果得以永久保存,更象徵對學術傳承與文化記憶的重視與守護。共同出席捐贈儀式的貴賓賴浩敏前司法院院長、周昌弘院士、李德財院士、張清風教授、李國添教授、蕭錫延教授、林翰佳教授,以及農業部水產試驗張錦宜所長等多位學界與業界人士亦對此表達高度肯定與敬意。國家圖書館期盼藉由本次典藏,讓更多人認識臺灣農漁業發展歷程,體會科學研究的堅持與意義,並持續推動人文、歷史與科學知識的保存與交流,使學術精神與時代脈動得以永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