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臺灣記憶講座」第一場次於11月30日下午舉行,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陳志豪教授主講「草⼭紅:淺談陽明⼭的茶產業」。活動由本館吳柏岳助理編輯主持,並於開場介紹「臺灣記憶」系統(https://tm.ncl.edu.tw)中與本次演講主題相關典藏。
陳教授開場即以「臺灣記憶」藏品大屯山系照片為例,說明現今的陽明山作為國家公園帶給社會大眾的印象,與19世紀外國商人眼中的茶金產地有多麼大的不同。陳教授大量引用官方檔案及民間文書回顧陽明山區所遺留的茶產業發展歷史,透過生動淺顯的講解,讓聽眾更易於理解如種植區域變化、原漢合作等發展層面,以及茶產業一步步走向規模經濟和專業化的歷程。陳教授更透過大量的地圖、照片、人口資料等史料,試圖重現如臺灣堡圖中被官方抹去的的茶園紀錄並回答「誰在陽明山上種茶?」、「陽明山茶厲害嗎?」、「當時有哪些茶業公司?」等疑問。此外,由於茶產業需要宗族、族群、聚落之間緊密合作,以應付種植以及製程所需的高密集人力。這種合作是否也是清代以來臺灣各地頻傳的械鬥,幾乎沒有出現在茶產地的原因之一,亦是本次演講值得玩味的收穫。
演講最後也介紹多條陽明山區現存茶產業遺跡的古道路線,如大屯溪古道上的三板橋、金包里⼤路上的許顏橋、富士坪古道上大尖茶業公司的相關建築遺跡。走在這些古道上如果睹見隱身在茂密植被中不起眼的老茶樹,更是實際與歷史相遇,不再只是擦身而過的一刻。
本次演講氣氛輕鬆熱烈,會後同時抽出5位幸運聽眾,獲贈《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90》一書,並由陳教授現場簽名,替本場講座畫下圓滿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