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陽煦煦,和樂圓滿。本館在跨入112年的第一個週日,與慈濟慈濟基金會、聯經出版公司合辦「《法華經》與當代菩薩道」研討會,探討在大乘佛教中極其重要之經典《法華經》,如何通過現代宗教家與學者的詮釋與轉譯,深入影響社會各個層面,在觀察與解決社會問題中,引領更多人投入善行,走入人群為天下人付出。
《妙法蓮華經》又稱《法華經》,被喻為「經中之王」,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經中宣說人人都具有與佛同等的清淨本性與智慧,可成佛圓滿。《法華經》在西元三世紀的西晉時期傳譯到中國後,就成為一部流傳甚廣的經典,影響最為深遠,如本館所典藏《法華經》相關的各式版本即多達有54種,顯見《法華經》受歡迎的程度。
曾淑賢館長在開幕致辭時,特別介紹本館典藏年代最早的一件《法華經》,為抄寫於6世紀之南北朝時期的《妙法蓮華經疏》殘卷。另有一部宋刊小字梵夾本《法華經》,在南宋時期曾由高僧德求法師護持,與佛舍利共同安奉於佛塔中,後於清末重出人間,再於1941年11月底,由藏書家在抗戰的炮火中售予本館,躲過萬里硝煙,彰顯了「法界有情,諸天守護」。這部佛經在去年由本館授權聯經出版公司復刻出版,獲得了廣大的迴響,化身千百,與十方大眾歡喜結緣。
本次研討會共分兩大主題,上午場主題為:法華精神與當代菩薩道,由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鄧偉仁系主任主持,邀請5位學者專家進行專題發表。下午場的第二個主題為:法華經義理的當代詮釋,由慈濟慈善基金會何日生副執行長主持,邀請3位學者發表。會場內佳賓雲集,各界人士參與踴躍,主辦單位並提供現場直播,開放線上線下提問,讓大家可以跨越時空隔閡與疫情藩離,感受《法華經》的圓滿智慧,俱霑利樂,成就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