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次「臺灣歐盟論壇」主題為「科技產業、政治變遷與歐盟政經整合 (Technology Industry, Political Change, and the Future of European Integration)」,邀請歐洲與國際事務、政治學研究學者專家針對探討歐盟政經發展之重要議題,進行論文發表與交流。本論壇於6月24日(五)上午10時在本館藝文中心301會議室舉行,由國家圖書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臺大歐盟卓越中心、政大歐洲聯盟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由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兼任教授兼臺灣歐盟論壇召集人張台麟教授主持,並邀請黃詩婷助理教授(輔仁大學財經法律學系)、許友芳助理教授(東吳大學德國文化學系)、林子立副教授(東海大學政治學系)進行發表,並由谷瑞生主任(外交部研究設計會)、黃自強副主任編輯(中央通訊社國際暨兩岸新聞中心)擔任與談人。
張台麟教授開場指出,近2個月以來,歐盟的政經發展仍受到俄烏戰爭的嚴重影響而顯現一片混亂。雖然歐盟採取了大規模的人道與軍事援助以及多次的經濟制裁,甚至於近日歐盟高峰會議中更同意烏克蘭成為入盟候選國,但是戰爭仍持續不止,令人擔憂。不過在此同時,我們看到歐盟除了大幅調整其能源政策之外,其對高科技產業政策也有新的作為,如數位策略或晶片法案。此外,德、法、英等歐洲大國的政治局勢也因烏俄戰爭產生重要的變遷與影響,相當值得關注。本次論壇將圍繞這幾項重點予以探討,以期對歐盟的現況與未來發展有所掌握。
首先由黃詩婷助理教授發表「論歐盟晶片法案下科技產業政策與數位自主權之發展」,論述歐盟晶片法案之內容,分別由歐盟晶片法案之政策目的、歐盟晶片法案之三大主軸、歐盟晶片法案之評價進行探討。黃助理教授指出歐盟晶片法案的策略目的是要強化歐盟半導體產業的生態系統,使歐盟內部可以有一個健全的半導體產業;而該法案政策發展之三大主軸為:
一、歐洲晶片倡議:包含建造先進大規模的半導體設計能力、強化並研發新興產業、加快對於高效能運算之研發、建置歐盟內部能力中心的系統及設立晶片基金(Chips Fund)以協助中小型企業參與半導體產業鏈等五大執行目標。
二、貨品來源之穩定性: 以建造首創之「整合性製造廠地」(Integrated Production Facilities)及「開放性的歐盟晶片代工」(Open EU Foundries)吸引晶片產業投資來建造貨品來源穩定性之架構。而此設施的投資必須是為下一世代的晶片。
三、監督及危機反應: 主要為設立歐盟會員國之間聯絡整合之體系,以強化會員國之間之合作,並監督半導體的貨源、預估需求、預防短缺,且在面臨危機狀況時,有專屬特定之相關配套措施。
在評價上,歐盟學者及商業公會對於歐盟晶片法案是否為最有效推行晶片產業政策的方法持保留態度的主因有二,在於歐盟晶片倡議下所補助的科技項目,內容過度廣泛不明確、法案所定義的「首創」、「整合性製造廠地」及「開放性的歐盟晶片代工」等名詞,其內容及具體技術要求皆過度空泛。最後指出歐盟晶片法案之目標為增進歐盟半導體產業之產能與技術,法案中歐盟晶片倡議或是晶圓廠技術的範圍及定義是否將更明確化,將是觀察本法案未來發展的重點。
許友芳助理教授發表「俄烏戰爭下的德國:「時代轉捩點」(Zeitenwende)的落實與挑戰」,針對德國總理蕭茲在俄烏戰爭爆發三天後,於聯邦眾議院發表「時代轉捩點」(Zeitenwende)的演說,探討德國內部共識的整合、聯合政府內部的價值核心差異。許助理教授指出蕭茲的宣言中內容中構成所謂時代轉捩點的最重要的兩個基石:第一是將每年GDP 的2%用於國防支出上,第二則是將提出1000 億的特別預算用於國防的強化。然而德國特別是在於第一點的實踐上有著強烈的內部分歧,執政三黨各持不同立場,由於1000 億特別預算會違反德國基本法中關於債務煞車(Schuldenbremse)的規定,需取得國會三分之二多數的同意修改基本法,因此給予了反對黨基民盟基社盟很大的政治空間影響聯合政府的政策。而來自反對黨的壓力,也讓社民黨、綠黨及自民黨三個執政黨價值核心上的矛盾清楚顯露,特別挑戰了社民黨政策過去綏靖主義與對烏克蘭的援助立場的正當性。而執政聯盟中綠黨、自民黨兩小黨與社民黨的分歧之處,主要也還是出在社民黨對於烏克蘭援助的遲疑態度上。俄烏戰後,綠黨及自民黨皆堅定支持德國提供烏克蘭一切必要的軍事援助,而社民黨領軍的國防部長Christine Lambrecht,卻是試圖拖延甚至有意混淆德國武器運送的進程。許助理教授指出,德國時代轉捩點的落實已成為了政黨之間的角力。支援烏克蘭德國態度反覆不一,問題主要出現在蕭茲所帶領的社會民主黨上。黨內的反戰勢力、親俄勢力都使得蕭茲在援助烏克蘭上或對德國更進一步地承擔歐洲安全的責任上避免採取更清楚的立場。政治上的反覆也鬆動了社會對於烏克蘭的支持。德國未來是否可以成為歐洲安全的支柱之一,除了取決於聯邦政府與聯邦眾議院是否願意長期投資於國家安全,也取決德國是否有能力整合內部的分歧。
林子立副教授發表「英國科技產業的挑戰:韌性治理的努力」,談及英國強生(Boris Johnson)政府不僅因封城下的生日派對事件影響了支持度,且為挽救經濟選擇與疫情共存,對違背了好不容易簽署的英歐貿易協定也不在乎,為了擔心失去北愛爾蘭的民心而不願執行貨物檢查;加上俄烏戰爭下通貨膨脹來到14年來的新高,英國人在經濟上面臨的打擊與痛苦可想而知。而強生政府面對經濟上一連串的困境,如何將其民粹風格揉合到對內對外的施政上將是一大挑戰。林副教授認為強生許多作為缺乏價值,但充滿實務性,希望藉由「韌性治理」的概念使英國公共政策徹底脫胎換骨,在氣候變遷、零排放等議題上都藉由科技來改變英國在政治與產業上長期面對的困境。因此雖然在防疫及脫歐方面的政策上形象欠佳,然而英國對於科技產業的用心,卻展現完全不同的形象風貌。英國將對科技的思維放在國家戰略的高度,深知必須戰略性運用科學技術,才能與美中抗衡,重新在世界上嶄露頭角成為科學超級大國。為將研發能量提升到新高度,相關的舉措包含政府架構調整,在內閣總理的高度成立國家科學及科技委員會(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lonogy Council, NTSC)及戰略辦公室(the Offic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STS)並設首席科學顧問,以引導白廳的科學戰略。英國過去便擁有良好科研基礎,研發經費佔GDP 2.4%,且擁有利於小型新創產業的環境,重視以公共資金發揮對私人資金的槓桿力量,更成立UK Research & Innovation (UKRI)研發總署來執行由各辦公室及委員會所提出的建議。林副教授指出雖然英國政治環境不佳,但其傑出的公務人員制定了許多優異的科技政策,而經濟表現始終是民眾最在意的。英國透過國家上層的NTSC委員會及 OSTS辦公室來指導執政黨政府,最終透過UKRI科技總署創造無限可能。
張台麟教授發表「2022法國國會大選初探」,就甫於6月12日及19日結束的法國國民議會改選進行觀察分析,談及本次大選結果馬克宏在577席中僅取得289席,未獲絕對多數,且投票率仍持續偏低(約46%至47%),可見出馬克宏連任執政並未受選民普遍認同與支持;相對的極左(梅蘭雄)聯盟和極右(勒班女士)強打民生議題,重視年輕族群與中低勞動階層而深獲小市民的心聲,極右國家聯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 RN)更一舉拿下89席,奠定該黨半世紀以來的轉型成功。張教授分析法國政黨體系面臨重大變遷,傳統左右大黨(社會黨、戴高樂派系)快速式微,呈現馬克宏執政黨、極左3黨聯盟和極右國家聯盟拉鋸的三極現象;並指出俄烏戰爭如水能載舟覆舟,雖讓馬克宏連任獲利(勒班仍有俄羅斯銀行貸款) 也是馬克宏的無力感,未來馬克宏總統仍將面臨內政與外交的重大挑戰。
與談人谷瑞生主任分享「歐盟政經整合下的印太戰略」,特別討論歐盟印太戰略(EU PRC)中所包含的「民主、人權、捍衛國際法」的重要精神,以及其中五度提及台灣、關切台海安全的要素。谷主任也加以介紹法國、德國及荷蘭的印太戰略以及其中與臺灣有關的陳述,並以全球關注台海安全,歐盟政經整合下對兩岸和平穩定更加重視作結。黃自強副主任編輯也以「俄烏衝突與歐盟政經整合–國際新聞敘事模式」為題,由媒體角度切入討論臺灣媒體報導國際新聞的敘事模式,以及在俄烏戰爭報導中所關心的議題特色。
臺灣歐盟論壇的舉辦,持續邀請頂尖專家學者來進行深度與廣度的觀察與分析,並將優秀的學者專家與研究成果介紹給與會者,讓關心歐盟事務與發展的各界產官學專家,有一集思廣益、共同研討對談的平臺。本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合作舉辦之歐盟論壇,歷次實況錄影內容已陸續上傳至本館數位影音服務平臺(網址:http://mdava.ncl.edu.tw/parts2.php?tid=53),本次的論壇影音內容將於製作完畢後開放,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