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詩邁入百年,為梳理其發展軌跡,展望臺灣現代新詩研究的諸多可能性,由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主辦、國家圖書館、臺灣文學館及臺灣詩學季刊社共同合辦之「臺灣新詩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於111年5月27日在國家圖書館藝文中心國際會議廳舉行,進行兩天研討會。國家圖書館副館長翁誌聰代表出席。
國家圖書館正致力於本土文獻的蒐集以及整理,從臺灣記憶數位典藏到名人作家手稿的徵集與典藏,經過多年經營,亦成為重要館藏特色,同時發展成為可供學術研究之素材。目前本館保存當代文學史料相關系統已收錄超過兩千位,除了手稿、照片,並且提供這些作家的基本資料、生平傳記、著作年表、得獎紀錄等,透過「當代名人手稿典藏系統」,這些文學耆舊、作家先進,以及不少青年作家,可以見到他們將個人手稿及作品化私為公,增加國家文化寶藏,亦為後代子孫留下讀書種子。所謂見手稿,如見本人,在文獻背後也看到了許多的故事。
首場「臺灣新詩百年史怎麼寫」由《台灣現代詩史》作者鄭慧如教授、《台灣新詩史》作者孟樊教授開場,主辦單位很難得在時空因緣俱足的情境之下,邀請兩位臺灣新詩史劃時鉅著之作者,親臨現場,各自翔實介紹爬梳材料、理性闡述又辯詰理論的過程。
1920年《臺灣青年》在日本東京創刊,臺灣知識青年面對自我處境,宣告以新的聲音呼喚民眾覺醒的決心,推動新文化運動;1921年,臺灣文化協會成立,凝聚全島力量推動社會啟蒙;1923年,謝春木(追風)以日文寫成〈詩的模仿〉四首新詩;1924年,張我軍在北京開始創作中文新詩,最早二首〈沉寂〉、〈對月狂歌〉,以筆名「一郎」發表於《臺灣民報》二卷八號(5月11日);1925年,楊雲萍和江夢筆合辦了臺灣第一本白話刊物;同一年,張我軍出版臺灣第一本新詩集《亂都之戀》。
百年臺灣歷史,新詩一直在時潮的浪頭上,在文學內部,它對話傳統舊體,帶動文藝思潮;對外,它挑戰封建思維,對應社會現實。從日治中期,經戰後初期、國府渡臺,以迄漫長曲折的政經變動過程,臺灣的新詩,融裁古今、匯通東西,蔚映數代,形成其獨特豐美的傳統。
本次研討會兩天會議預計發表20篇論文。研討主題有新詩百年詩史議題探索、新詩類別特徵與社會思潮、新詩社群及傳播研究、新詩的跨域流動。會場外安排小型展覽,呈現臺灣新詩百年編年史,展出列臺灣新詩百年文物,包含詩刊、個人詩集、詩論等,臺灣詩學季刊社出版品將一同展出,敬邀同好共寫臺灣百年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