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點曾自敘理想生活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在閒適吟詠中涵養身心,沉澱性靈,享受詩歌帶給生命的滋養,引人無比嚮往。今年春詩講座特以「詩歌閱讀的美好體驗」為題,邀請知名學者蒞館演講,帶領我們走進各類詩歌文學世界,感受不同面向下詩歌閱讀的美好體驗。
本系列講座第七場於今日(4月30日)登場,邀請陳義芝教授主講,以及本館翁誌聰副館長擔任主持人。翁副館長感謝讀者們在疫情如此嚴重的時刻依舊熱情參與本館所舉辦的講座活動,相信讀者們一定都是仰慕陳教授的風采而來。
陳義芝老師自1972年開始寫作。曾參與創辦《後浪詩刊》、《詩人季刊》;擔任《聯合報》副刊主任,並於輔仁大學、清華大學、臺灣大學等校兼任教職。2007年起應聘臺灣師大國文學系專任,現為臺師大兼任教授,逢甲大學特約講座教授。詩集有英、日、韓譯本,論者稱許老師的詩作:堂廡闊大,視野遼遠,為當代焦點詩人。
「人,詩意地棲居」。寫詩的人講究「詩意」,不寫詩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將「詩意」掛在口頭。「詩意」不是風花雪月、浮光掠影,詩意來自探索的不安,必須心有所困,經深思才能尋獲。如果對歷史的輪迴、社會的滄桑沒有感應,就沒有詩意可言。陳義芝老師早年談詩觀時,提到詩心。詩心是什麼?老師認為無非是掌握生命中難言的枝節,像是飄飛在時間中的光影,從中發現了一些什麼。在今天的講座當中,陳義芝老師從現代詩的素養談起,接下來說明現代詩的多樣表現,包括詩是感覺的智慧、詩觀照生死、詩描繪居所、詩抒發情愛、詩是生命的雕像、詩的完成:色彩的感覺,聲音的感受,並列舉了相當具有代表性的名家詩作,例如楊牧、余光中、陳黎、陳育虹、瘂弦等人的作品,仔細對讀者們說明詩人的構思。最後,老師以「詩來自不安,來自懸擺」作為結尾,老師認為詩思在懸擺的兩端,乃是詩的表現方式。讀者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閱讀了諸多名家所展現的精采構思,進而了解到現代詩的多樣表現與表現原理。
2022春天讀詩節系列演講在講座教授及參與讀者熱情支持下,圓滿落幕,在此明媚春節時分,彼此能相聚於國家圖書館一起讀詩,更是呼應了講座主題,促成一場美好的詩歌閱讀體驗,期待明年再見。
※備受期待的2022夏季閱讀講座將於5月14日開始,報名及詳情請見:https://actio.ncl.edu.tw/111_sum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