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與趨勢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由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學系學生共同演出。
劇目一:百花群舞《旦角身訓-團扇、摺扇、水袖、長水袖》
旦角泛稱京劇舞台上女性角色,包括花旦、青衣、武旦等多變角色,透過眼神流轉、身段姿態與唱腔變化表現出角色的個性脾氣。本場演出以群舞形式透過水袖與扇的變化,呈現力與美的視覺饗宴。在戲曲裡,透過扇子的技法可表達人物情感與性格,如個性活潑可愛的花旦常使用團扇,讓表演更加豐富;而青衣則較常使用摺扇,呈現出青衣大方典雅、端莊內斂的性格。水袖在古代是拿來擦汗的手絹,如今也可透過演員使用水袖的技巧,表達人物內心情感和意境。
劇目二:《盜甲》
《盜甲》或名《時遷盜甲》,故事取材自《水滸傳》第五十五回至五十七回,是《雁翎甲》傳奇劇本其中一折。故事源於北宋禁軍太尉高俅因其弟被梁山好漢所殺,舉薦呼延灼以連環甲馬攻打梁山,梁山不敵;梁山好漢湯隆推薦自己的表弟徐寧可破此馬,但擔心徐寧不願上山,便派遣時遷前去盜取徐寧祖傳之雁翎甲,湯隆再用計將徐寧騙至梁山,徐寧教梁山好漢們使用鉤鐮槍,最後大破連環馬。《盜甲》一折即以時遷為主角,時遷在梁山排名第一百零七位,綽號「鼓上蚤」,星號「地賊星」,擅長輕功,在尚未投靠梁山之前以偷盜為生,時遷一角由武丑演員擔綱,不僅要步履輕盈、動作靈活,更要有精采的武打身段精采,再配上逗趣的表情,是齣幽默詼諧的武丑戲。
劇目三:《扈家莊》
取材自《水滸傳》第四十七回,描述宋江派梁山好漢攻打祝家莊,武藝高強的扈三娘「一騎青騣馬上,輪兩口日月雙刀,引著三五百莊客,前來祝家莊策應」,與梁山好漢相戰,最後扈三娘被擒服回梁山的故事。扈三娘有「一丈青」的稱呼,此齣戲劇以武旦行當詮釋扈三娘,透過許多運用翎子的身段動作,不僅要透過身段動作顯示扈三娘的高超武藝與剽悍性格,也透過大量的唱念作打顯示其剛中帶柔,俐落如舞如風的氣勢。
4月9日、10日演出參與欣賞出席人數高達641人,透過京劇大師朱陸豪親自規劃、主持,並由京劇學系學生共同演出,使觀眾感受修辭優美之視聽新饗宴,彼此在國家圖書館共度美好的周末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