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點曾自敘理想生活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在閒適吟詠中涵養身心,沉澱性靈,享受詩歌帶給生命的滋養,引人無比嚮往。今年春詩講座特以「詩歌閱讀的美好體驗」為題,邀請知名學者蒞館演講,帶領我們走進各類詩歌文學世界,感受不同面向下詩歌閱讀的美好體驗。
本系列講座第五場於今日(4月9日)登場,邀請劉少雄教授主講,以及本館莊惠茹編輯擔任主持人,歡迎讀者們在溫暖春日的午後前來國圖聆聽演講。劉少雄教授為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專研唐宋詞、東坡文學、古典抒情詩、詞學理論,重要著作有《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詞學論題之探討》、《以詩為詞─東坡詞及其相關理論新詮》、《詞學文體與史觀新論》、《讀寫之間─學詞講義》、《有情風萬里卷朝來─經典‧東坡‧詞》、《東坡詞‧東坡情》、《一闋詞‧一份情─唐宋詞的情感世界》等專書和詩集《光年之外》。
詞之為體,含蓄委婉,最具女性陰柔之美,宜於表達幽隱深微的情思。詞的抒情性,主要是以時空與人事對照為主軸,在情景今昔、變與不變的對比安排下,緣於人間情愛之專注執著和對時光流逝的無窮感嘆,美人遲暮、年華虛度、往事不堪、理想成空等情思遂變成詞的主題。而詞的體製,如樂律章節之重複節奏、文辭句法的平衡對稱,更強化了這種婉轉低回、留連反覆的情感韻味,極富催化感染的作用。因此,詞的情韻,就是一種冉冉韶光意識與悠悠音韻節奏結合而成的情感韻律,回環往復,通常是以吟詠「好景不常、人生易逝」之哀感和「此情不渝」的精神為主旋律。
劉少雄老師認為,詞譜寫了一種情思與韻律糾結盤旋的情感節奏,這節奏主要是相對情懷的激盪而形成的─外在時空對照人間情事,一方面是變化的體認,一方面是不變的執著,兩相對應,拉扯互動,便產生了抑揚頓挫,起伏不已的動能,性情因此而搖蕩,音聲隨之而激昂,遂譜成一曲曲婉轉動人的情詞。今天的講座,透過劉教授的詳細說明,讓在場讀者充分體會宋詞中的美感特質,一種陰柔中有韌性的特質。
※春天讀詩節第六場將於4月16日登場,邀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羅麗容教授主講「簾幕重重,不鎖相思夢——談曲中的美感經驗」,歡迎有興趣的讀者蒞臨指教,聆聽曲中美感經驗的分享。(活動詳見:https://actio.ncl.edu.tw/111_sp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