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配合教育部推動「現在開始 說我們的話」響應「世界母語日」活動,規劃「請你跟我這樣說」母語推廣系列活動,以促進母語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本次舉辦的活動為【遇見「語」眾不同的你─大師講座篇】,特別邀請臺語現代詩的先驅詩人向陽老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蒞臨演講,帶領讀者感受賞析臺語詩詞的浪漫與美麗。向陽老師表示非常重視本場活動,因為是第一場全程使用臺語且在國家圖書館舉辦的演講,完成了他的夢想之一,也對於臺語從過去的方言提升到國家語言的地位十分感動。
演講一開始,向陽老師詳細的講解了臺語詩發展的過程,表示臺灣新詩自1923年5月追風用日文寫作〈詩の真似する〉(詩的模仿)開始,到今將近100年,臺灣新詩的文本書寫,使用的語言除了日文╱華文╱臺文三種以外,還有客語文、原住民族等各族語文;臺灣新詩的表現技巧,除了包含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的較勁外,亦穿插著古典主義、浪漫主義;解嚴之後,更有後現代、後殖民的書寫,包括國家、族群、性別、認同的衝突與對話。
在介紹臺語詩人的詩歌部分,向陽老師一共介紹了林央敏先生的《毋通嫌臺灣》、宋澤萊先生的《若是到恆春》、李勤岸老師的《海翁宣言》、陳明仁先生的《故鄉的田園》、路寒袖先生的《春天的花蕊》、林武憲先生的《草仔枝》以及顧德莎女士的《好日子》,透過老師朗誦的優美聲韻結合詩意,輔以播放被譜成歌曲傳唱的影片,讓現場觀眾聽得如癡如醉。
最後,向陽老師講述了自己創作臺語詩的歷程,分享臺語詩創作的碰壁期中,投稿到笠詩刊獲得同意刊出時心中的激動興奮。向陽老師從1976年1月開始寫作到1985年出版臺語詩集《土地的歌》,將近10年總共寫出36首臺語詩,並介紹幾首傳唱的詩歌包括《阿爹的飯包》、《阿母的頭鬘》、《世界恬靜落來的時》(本首詩歌創下9個作曲版本的紀錄,並入圍第21屆傳統暨藝術音樂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秋風讀未出阮的相思》(榮獲第23屆傳統暨藝術音樂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等,以及自創的《咬舌詩》。最後,向陽老師提醒讀者,不管用哪一種語言創作詩歌,都應要有意象、聲韻、結構,也要有感情與思想,才能夠感動閱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