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點曾自敘理想生活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在閒適吟詠中涵養身心,沉澱性靈,享受詩歌帶給生命的滋養,引人無比嚮往。今年春詩講座特以「詩歌閱讀的美好體驗」為題,邀請知名學者蒞館演講,帶領我們走進各類詩歌文學世界,感受不同面向下詩歌閱讀的美好體驗。
本系列講座第三場於今日(3月5日)登場,邀請蕭麗華教授主講,以及本館曾堃賢主任擔任主持人。曾主任首先感謝讀者們踴躍參與國家圖書館所舉辦的四季講座活動,今年度春季閱讀講座以「舞雩歸詠春風香——詩歌閱讀的美好體驗」為主題,今日的講題為「禪意的唐詩」,由蕭麗華老師擔任主講實在是最為合適的人選,因為老師專研詩學、佛學已久,相信能夠帶給讀者們相當豐富的體會。
今日講者蕭麗華老師為臺大中文所博士,曾任元智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心理輔導中心主任,後任臺大中文系教授、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任、臺大中文系副主任、《臺大佛學研究中心學報》主編、《臺大中文學報》主編、現代佛教學會第四屆理事長、中國唐代學會第九屆理事長。2005年為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短期訪問學人,2009年為捷克查理士大學短期訪問學人,2012年為京都大學短期訪問學人,2015年為京都立命館大學短期訪問學人。現任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教授兼人文學院院長,國語日報《古今文選》主編。學術專長包括東亞漢詩、中國詩學、佛教文學、文學理論、教育等;主要研究領域為詩歌與禪學。
隋唐時期,佛教傳入中土已經超過六百年,不僅佛典完備,佛教信仰更是普及社會各階層。唐代詩賦取士,詩歌高度發展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唐詩也成為中華文化的文學經典;佛教禪宗更是中國化,深入文人圈,此時是文士禪林化、僧人文士化的高峰。佛教經典中有詩偈,特別是產生於中土的禪宗詩偈,自然有著文人格律詩的走向,文人入山林習禪,詩歌也自然帶著禪意。唐代不論僧俗,詩歌都有著大量的禪理與禪趣。初唐的李峤、沈佺期、宋之問;盛唐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王昌齡、韋應物、劉長卿和大曆十才子;中唐的白居易、柳宗元、劉禹錫、元稹;晚唐李商隱、杜牧,四唐詩人與佛教結下或深或淺的因緣,產生大量的禪詩。特別是僧人,中唐以下有大量的詩僧族群,他們的詩更是禪味十足。在今天的講座當中,蕭麗華老師精選詩僧與文士的禪詩,分析其中的禪趣,例如王昌齡〈宿裴氏山莊〉、李白〈廬山東林寺夜懷〉、孟浩然〈題大禹寺義公禪房〉、王維〈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及〈終南別業〉、劉禹錫〈宿誠禪師山房題贈二首〉等,並與禪宗發展的歷史合一帶領讀者從不同面向欣賞唐詩,最後特別介紹唐詩中的茶禪,帶給與會讀者滿滿的收穫與啟發,讓讀者們從唐詩中領悟到對生活的啟示。
※春天讀詩節第四場將於3月19日登場,邀請臺灣大學中文系歐麗娟教授主講「近體詩之美」,帶領大家領略近體詩的特有美感。(活動詳見:https://actio.ncl.edu.tw/111_sp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