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四季閱讀講座自開辦以來深獲讀者好評與迴響,今年冬季閱讀以「愛情的模樣--談情說愛讀西洋文學」為主題,由知名教授及學者導讀西洋文學中的愛情經典作品,並引領讀者遨遊西洋文學書海。本系列的第六場講座於今日(1月22日)登場,邀請廖咸浩教授以「為宙斯舉杯:同性愛的幻與真」為題。介紹同志文學的流變,並同時提及希臘文學、莎士比亞作品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瑪斯‧曼的《魂斷威尼斯》等相關主題作品。
廖咸浩教授為史坦福大學文學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曾任臺大外文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長、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臺北市文化局長、臺灣大學主任秘書、語言訓練測驗中心執行長。2018年獲臺灣科技部「傑出研究獎」,研究範圍包括:文學理論及文化理論(特別是精神分析、後人文主義、普世主義)、比較詩學、紅樓夢、生態評論、英美現代詩及當代小說、電影詩學、道家美學、華人離散、臺灣文學、文化產業政策、創造力等。著有散文集《迷蝶》,評論專著《愛與解構》、《美麗新世紀:前現代、現代、後現代》,《紅樓夢的補天之恨:國族寓言與遺民情懷》等書。
廖老師從家庭觀改變開始談起,介紹早期西方的同性戀傳統,從女同性戀介紹到中世紀的兄弟結盟,以及同性戀的禁忌,以及早期法國將同性戀叫做佛羅倫斯的罪惡這樣的趣聞。在中國方面,早期中國接受男性的愛,斷袖、分桃等都是美談,男男性關係很常見。在戲曲中,乾旦角色帶一點男性情慾的味道,反之,歌仔戲都由女性扮演男性角色,有種性別不定的曖昧。
而同性戀在西方文學作品中的呈現,包括伊里亞德中的男性情誼,柏拉圖在《會飲篇》中完整提到同性愛,認為同性愛能帶來民智、濃厚的友誼及身體的合一,對愛的看法是男男之愛是精神之愛,男女之愛只是慾望之愛,而柏拉圖之愛就是要追求最後的、絕對的美。啟蒙運動時期的反傳統,讓裸體、男性身體、男性情誼進入藝術,但直到1950年代前在英國,書寫出版都會受到懲罰。
在現代作品中,有名的同志文學包括:王爾德的格雷的畫像、紀德的背德者、湯瑪斯曼的威尼斯之死、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三島由紀夫的假面的告白。作品中不見得出現直白的同性相愛敘述,但都存在同性情感的隱喻。而威尼斯之死,表面上是一部迷戀美少男的小說,其實在隱喻中產階級的解體,小說也預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早慧但老成的作家,到威尼斯度假,並見到一個俊美的男孩,令他迷戀,開始跟著男孩的腳步走,暗中觀察男孩,然而卻不小心得到疫病,漸漸走向死亡。小說用一些徵兆來將故事推進,並且暗示著老作家的死亡。
廖老師演講後與現場讀者進行熱烈的討論互動及進行贈書抽獎活動,此次贈書抽獎活動由本講座合辦單位科林研發提供相關著作《魂斷威尼斯》10本,贈送給現場幸運的聽眾,共渡美好的週六下午。
※春天讀詩節講座將於2月展開,歡迎至國圖首頁活動報名系統(
https://actio.ncl.edu.tw/activitydetails?uid=6&pid=324)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