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5次「臺灣歐盟論壇」主題為「2021歐盟政經發展之回顧與前瞻(The European Union in 2021: Retrospect and Prospect)」,邀請歐洲與國際事務、政治學研究學者專家針對探討歐盟政經發展之重要議題,進行論文發表與交流。本論壇於12月3日(五)上午10時在本館藝文中心301會議室舉行,由國家圖書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共同主辦,由臺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兼任教授兼臺灣歐盟論壇召集人張台麟教授主持,邀請卓忠宏所長(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沈臨龍副董事長(財團法人新世代金融基金會)、林子立副教授(東海大學政治系)、張孟仁系主任(輔仁大學義大利語文學系)、許友芳助理教授(東吳大學德國文化學系)以及吳巨盟國際長(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進行發表,並由王啟明教授(東海大學政治系)擔任與談人。
張台麟教授開場引言指出,觀察2021年歐洲聯盟的政經發展,無論是在內部整合與治理或國際角色上都遭遇到許多挑戰。首先是新冠疫情的影響,雖然自6月起稍微緩和大家也都放鬆,特別是出入境的相對開放,但隨著新一波的變種再起,歐洲人又再度緊張。在經濟方面,依據歐盟數字,疫情趨緩確使經濟稍微好轉,平均成長率達2%,但通貨膨脹則仍明顯。在內部治理方面,難民移民的問題仍如一顆不定時炸彈,著實考驗歐盟領導人的智慧。英國脫歐的後續問題仍令大家頭痛不已。此外,德國新政府、捷克新政府的走向,以及法國的總統大選也都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在對外關係與全球角色方面,歐盟一樣面臨諸如中歐全面投資貿易協定停擺所帶來的衝擊與變數,COP26氣候變遷大會所帶來的後續作為,美中對抗下歐盟印太合作戰略的困難與抉擇,甚至於歐盟建立國防與戰略自主(法希戰略夥伴關係、法義合作條約)的努力與限制等諸多挑戰,這些議題都是相當重要且值得持續關心並研究的。在此背景之下,本日論壇邀請到各方專家從不同的面向來解讀。
首先由卓忠宏所長發表「2021年歐洲聯盟政經發展 後梅克爾時代」,分析歐盟的內部治理及對外關係。內部治理上值得關注歐盟的數位經濟與綠色新政,對外關係上的焦點則是印太戰略,包括歐盟地緣經濟力量如何轉化地緣政治影響力、規範權的運用、戰略羅盤轉為希望發展自身戰略自主性等。而在歐盟政經發展上,卓所長則歸納出4項前瞻展望,包括經濟轉型、內部矛盾、地緣政治競爭以及歐盟規範性強權的確認。而對於當前的歐台關係,卓所長則以歐台政治合作報告所指出的台灣三寶:戰略位置、民主價值、半導體產業,總結目前儘管歐盟仍遵守「一中」框架下加強與台灣關係,但其避談敏感台灣問題的思維已經有了轉變。台灣過去採取避險策略的小國戰略,經濟依賴中國,但依舊可維繫國家主權獨立性。此種以小搏大,以小國優勢對抗大國作法應可對全球很多小型國家(如立陶宛)起到示範效應。
沈臨龍副董事長發表「2021歐盟經濟金融發展之回顧與前瞻報告摘要」,分就經濟、金融兩面回顧並展望來年前景, 並指出美中的競爭對抗與新冠肺炎疫情是影響未來最大的變數。而貿易關稅壁壘、地緣政治風險帶來的金融波動、供應鏈的區域化,缺料(原物料與晶片荒)、缺工、缺櫃、塞港等短缺對歐洲製造業的影響尚未完全改善,能源政策的挫折可能帶來電價的上升最後導致通貨膨脹,以及氣候暖化導致天災與COP26碳交易市場等皆為今年影響歐盟經濟的要素。結論預估2022年歐盟發展三項重點有:
一、供應短缺緩解、儲蓄支撐消費且政策退場影響可控下,預估歐元區2022年GDP成長率4.3%,持續高於長期平均。
二、通膨預期將回降,且依ECB政策前瞻指引,未來兩年內升息條件仍難以滿足。
三、美國Fed升息展望支撐美元,歐元趨勢偏貶。
林子立副教授以「英國脫歐後未來應何去何從」為題進行分享,談及英國在印太地區的思維,在印太地區已成為佔主導地位的全球戰略焦點時,中國的擴張已引來美國、印度、日本、澳大利亞及其他國家在經濟"政治和軍事阻力的合作;而英國的戰略選擇是在多邊關係中作為跨大西洋的橋樑與全球樞紐角色,是為冷戰結束後英國外交、國防和發展政策的最大變革。此外,英國與日本開始積極進行更多戰略合作,發展同盟夥伴關係;然而英國內部仍存在要追求成為「全球的英國(Global Britain)」或是英國在印太地區能尋求的位置(UK’s place in the Indo-Pacific)的戰略分歧;在對中國戰略上,當英國大部分的政經界傾向尋求與中國建立更密切的聯繫時,國防、情報和安全界則擔心北京在國內外的影響和意圖,這種分裂阻斷了英國果斷和集中的決策。整體而言英國的困境是缺乏一個平衡的「全亞洲」政策和具體的實施計畫,應追求和如日本、澳大利亞及新加坡等獨立、開放、包容、繁榮、安全和有彈性的國家合作;而在實際作為上2020年11月英國政府也宣佈為國防現代化提供數十億英鎊的新資金,目標是讓英國成為歐洲最重要的海軍力量。最後總結未來的挑戰將取決於英國作為一個靈活的中等強國的能力、對其目標的信心以及充分準備應對不確定的國際秩序的能力。
張孟仁系主任發表「義大利德拉吉政府的現況與對外走向」,指出現任義大利總理德拉吉(Mario Draghi)主政下的義大利轉向親歐親美,表達堅定的大西洋主義及歐洲主義,更使用黃金權力否決來自中國大陸的戰略併購,另一方面英國脫歐後不穩定局勢與後梅克爾時代德國政治轉型的脈絡下的法義聯手,調整歐洲勢力平衡,更具備象徵意義。然而這都不代表義大利會放棄中國市場,視中國大陸為競爭對手,在某些領域會跟中國大陸繼續合作,歐洲也不會貿然放棄整個中國市場,但會在安全部分嚴格把關。中資在義大利的投資,特別是比較敏感的產業,高科技或涉及國家安全的,德拉吉未來會越來越謹慎,但不至於切斷整個跟中國貿易關係。中國投資環境的惡化,為分散經濟風險,各方面都會造成義大利不把希望寄托在北京,回到跟歐盟分享價值,這應該是沒有辦法逆轉的趨勢。義大利的回歸,有助於歐盟對中政策的一致,甚至在歐盟整個印太佈局中,會有比較共同一致的立場。但義大利即將在2023年舉行大選,縱使德拉吉擁有再多經驗與聲望,要在短短兩年內扭轉乾坤仍是極大考驗,是否能安然協調各個政治光譜的主要執政力量,考驗德拉吉的智慧,而明年1月7日義大利總統卸任後的繼任人選所可能引發的亂局將是下個是試金石。
許友芳助理教授發表「德國大選與政經情勢」,介紹德國當前「紅綠燈政府」與其政策方向。紅綠燈政府由社民黨、綠黨與自民黨所組成,為德國二戰之後第一次由三個政黨共組聯合內閣,部會分配上社民黨掌理內政部、國防部、勞動/社會部、衛生部、發展援助部、營建部等6部會,綠黨掌外交部、經濟/氣候部、環保部、農業/營養部、家庭等5部會,自民黨掌財政部、教育部、交通/數位部、司法部等4部會。。而2021年選舉的特殊性有綠黨提出總理候選人、社民黨蕭茲最後才出線、組閣選項顯示三黨才得共組多數政府;2021年11月24日提出的聯合執政會議中,較為強化跨大西洋關係,強調將與美國一起共同建立多邊貿易、進行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改革,並在氣候、能源、貿易、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等議題上與美國共同合作。新的基調首先是強化大西洋關係,且首次提及了印太概念;對中國立場繼續2019年定調中國為夥伴、競爭者與制度對手;同時延續了模糊的安全政策這條舊有路線,這也是過去十多年來美國與德國之間一直存在的爭議點。今後與中國的內閣聯席會議仍將繼續召開,未來德國對中國政策將是由聯邦總理主導的溫和路線?或由外交部主導的激進路線?或是雙方分工並進的模式皆有可能。對台灣關係上,不排除德國政府在言語上表現出較為友台的態度,在國際事務上表態支持台灣參與。但整體而言,德國仍必須考量與中國的經貿關係。德國在對中、對台政策上將與歐盟層面協調配合。而歐盟對於台灣的實質政策取決於歐洲國家的廣泛共識,目前較為親台的勢力主要來自歐洲議會,較無跡象顯示歐洲執委會會也會公開地展示支持台灣的態度 。
吳巨盟國際長發表「後疫情時代歐中關係:邁向多面向的中國政策」,談及新冠肺炎衝擊後究責氛圍下的歐中關係,包括中國「口罩外交」大外宣反而造成負面形象、歐盟關注中國人權問題、戰狼外交引起反感等議題。其次在「體制競爭對手」的意涵上,在2020年及2021年的歐盟年度國情咨文中都談及中國為競爭對手,而在2021年9月17日歐洲議會的《新歐中戰略報告》(A new EU-China strategy)中進而觸及觸及敏感的台灣議題,關切中國在南海、東海及台海採取擴張性政策,對台灣持續進行軍事挑釁;歐洲議會強烈反對任何片面升高或改變兩岸現狀的行徑。報告中更強調台歐盟經貿關係在區域背景下的重要性,尤其在世貿多邊機制、公共衛生、半導體供應合作等議題,籲請歐盟執委會及理事會推動對台灣「雙邊投資協定」(BIA)。歐洲不能忽略中國崛起與中國模式的優越性,包括「中國方案」的宣揚與國際輸出可能催生一個以中國為核心的國際政治經濟體制與聯盟、中國非西方的治理典範對許多亞洲、非洲和拉美地區的非憲政民主國家或開發中國家有一定的吸引力等現實變化;而後疫情時代歐盟中國政策的主要難題則在於經貿與人權政策、歐盟不同機構以及部門間的協調困境,以及歐盟戰略自主的困境。總結歐盟在現階段對中國的立場仍是「儘可能合作、必要時競爭、不排除對抗」,但未來歐中關係將邁向找到一致的「中國政策」與公平互惠關係。
最後與談人王啟明教授以「COP26展望的衝擊效應」為題,介紹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而簽署UNFCCC的締約國每年召開締約方會議(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COP)來討論如何共同應對氣候變遷。本日王教授分享COP26的承諾,包括全球甲烷承諾(Global Methane Pledge)、格拉斯哥領袖森林與土地利用宣言(Glasgow Leaders’ Declaration on Forest and Land Use)、零碳車承諾、綠色航運承諾,以及由貝佐斯等企業領袖提出的改造與融資承諾等;而COP26的展望則是逐步減少化石燃料,於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以及由非洲與拉美國家或小島國等較貧窮國家所一直呼籲通過的「氣候損失和損害原則」,即應由較富裕的國家補償較貧窮國家無法適用氣候變化影響所帶來的損失。
臺灣歐盟論壇的舉辦,持續邀請頂尖專家學者來進行深度與廣度的觀察與分析,並將優秀的學者專家與研究成果介紹給與會者,讓關心歐盟事務與發展的各界產官學專家,有一集思廣益、共同研討對談的平臺。本館與臺灣歐洲聯盟中心合作舉辦之歐盟論壇,歷次實況錄影內容已陸續上傳至本館數位影音服務平臺(網址:http://mdava.ncl.edu.tw/parts2.php?tid=53),本次的論壇影音內容將於製作完畢後開放,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