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活動剪影

       
字級
    分享
  • QRCode
夏季閱讀講座──焦桐教授主講「臺灣味道」
  • 2019-05-25
夏季閱讀講座──焦桐教授主講「臺灣味道」

本館與科林研發合辦的夏季閱讀講座「舌尖上的繆思: 臺灣飲食文學系列講座」,在5月25日邀請到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葉振富(焦桐)教授,以「臺灣味道」為講題,引領讀者更瞭解我們生活中的臺灣飲食與文化。本場講座由國家圖書館繁運豐主任擔任主持人,合辦單位科林研發劉興凱副總經理亦親自出席聆聽演講。

主講人焦桐教授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新詩首獎、散文佳作,共計獲獎四次。曾任《工商時報》副刊編輯、《文訊》雜誌主編、《中國時報》執行副主任、二魚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重要著作有:《屋簷下的風景》、《臺灣飲食文選》、《味道福爾摩沙》等,他的成名作《完全壯陽食譜》詩集,掀起了一場臺灣情色文學的革命。繁主任除介紹焦桐老師對於文學與飲食文化上的成就,也能從老師文章的字裡行間中發現老師對兩個女兒的疼愛,印證了老師在演講中提到的「用料理召換親人的感情與記憶」。

有「舌尖上的詩人」之稱的焦桐老師在演講中從「一代會住、三代會穿、五代會吃」帶入今天「臺灣味道」的主題談起,說明在社會穩定後,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才能帶動飲食的發展。演講並以時間為脈絡、社會現象為橫軸,貫穿整場演講。他強調臺灣擁有豐富的飲食文化,特別是先民在經濟困頓時發展出來樸質的平民美食、小吃,加上伴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戰爭記憶,特別是在1949年政府遷臺後,大批來自大陸的移民,南北八大菜系豐富了臺灣食物的表現,而移民離散的記憶使臺灣出現不少有名的家鄉菜,如蒙古烤肉、溫州大餛飩、川味紅燒牛肉麫,實際上卻是來自於移民對於大陸家鄉的思念所移轉產生的菜餚,其原鄉來自臺灣。老師在演講中以圖像列舉各家餐館名菜,並以豐富的情感,傳達出對於食物、食材在文化上的詮釋與在臺灣飲食中的代表性。不僅說得一口好菜,也深深吸引在場聽眾觸發感受飲食文學之美,領略從閱讀瞭解飲食審美的角度。他也鼓勵民眾多接觸飲食文化閱讀,並且親身體驗,這樣才能將飲食文化提升,讓臺灣飲食文化能持續發展。

本系列講座第3場將於 108年6月15日 將邀請中研院臺史所曾品滄副所長蒞臨演講,講題為「五柳居魚的浮沉:臺灣人的食魚歷史」

講 座 介 紹
「五柳居魚」又稱五柳魚、五柳枝、五柳居,是自清代以來普遍風行於中國南方的一道烹調鮮魚的菜餚,後來更隨著中國菜的廣佈,而流傳至臺灣、日本等地。從清代至日治時期,五柳居魚在臺灣的發展,已不單只是宴席上一道菜餚、菜譜裡必有的一段記述,更是「臺灣料理」豐美滋味的代表、臺灣人魚食文化的精緻展現。但到了1960年代以後,這道堪稱「傳統」的料理卻逐漸從宴席上、菜譜裡消失,即使臺菜餐舘裡也難得見到五柳居魚的絢爛身影。五柳居魚在臺灣人餐桌上的浮沉,不只是臺灣料理在時代中變遷的反映,也是臺灣漁業與魚食文化發展的倒影。曾品滄副研究員將在此次演講中,將五柳居魚的波瀾轉折,嵌入臺灣產業與飲食文化發展的脈絡中,闡述「臺灣料理」在歷史上的困境與機遇。

歡迎有興趣的聽眾,踴躍參加 https://actio.ncl.edu.tw/activitydetails?uid=6&pid=123

  • 繁運豐主任開場介紹焦桐教授
    繁運豐主任開場介紹焦桐教授
  • 焦桐教授
    焦桐教授
  • 焦桐教授
    焦桐教授
  • 會場全景
    會場全景
  • 焦桐教授
    焦桐教授
  • 焦桐教授為現場贈書抽獎
    焦桐教授為現場贈書抽獎
  • 左起:焦桐教授、科林研發劉興凱副總經理
    左起:焦桐教授、科林研發劉興凱副總經理
最後更新時間:2019-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