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banner

閱讀活動錄音下載

       
字級
    分享
  • QRCode
  • 2018-11-30
典範重思

著者:林振源主講

出版(活動)日期:2018-11-30

時間:00:25:11

發音:國語

出版者:國家圖書館

內容簡介

為促進臺灣本土道教研究與世界的對話,國家圖書館與德國萊比錫大學圖書館於2018年11月29日起於該校總圖書館(Bibliotheca Albertina)舉辦「道教與地方宗教─典範的重思」(Daoism and Local Cults: Rethinking the Paradigms)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及「天之道:道教與地方宗教」主題文獻展。

 

在11月30日至12月1日進行「道教與地方宗教─典範的重思」研討會方面,會議主題探討近世以來,道教與地方宗教融合過程中,雙方存在之張力與對立,以及複雜的互動模式。策劃會議合辦方籌備代表柯若樸教授 (Prof. Philip Clart)表示,本會議旨在評估並釐清現存各種學術觀點與立場,以便進行更具反思性與深入分析的辯論。希望能解開學術論述中纏繞在主位∕客位範疇的環節,進而發展出讓持不同立場學者可以共同使用的論述詞彙及明確的參數。為了實現會議目標,因此國家圖書館與萊比錫大學圖書館邀請到歷史與民族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包括來自德、法、臺、日、美、英,以及香港等地學者,發表論文來一起探討問題。

 

施舟人(Kristofer M. Schipper)在台南發現烏頭/紅頭(相當於道/法;文/武)的儀式專家分類詞彙。勞格文(John Lagerwey)發現紅頭/烏頭這個分類詞彙不用離開台灣,到了台北(相當於紅/白;吉/不吉)已不適用;他通過中國東南方的調查指出:關於儀式分類,文/武的分野比紅/白次要。丁荷生(Kenneth Dean)提出「道教科儀架構」(後來修正為「多元儀式架構」)在組織地方宗教儀式的重要性。韓明士(Robert Hymes)通過二手資料的分析指出有「道士在前」、「道士靠邊」、「廟外之醮」等醮儀模式,道教科儀架構並非唯一主導。近年來,我們通過在台灣、福建、廣東、浙江、江西、江蘇、湖北、湖南、雲南、四川、甘肅、陝西、河北、海南等地的大範圍調查後發現更為複雜多元的儀式分類情況及更多不同層次的道教科儀架構。本文嘗試通過田野新資料與歷史文獻的結合,重新思考有關儀式分類詞彙與道教科儀架構的問題,進而探討多樣性與典型的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型態。

 

2019.2.13更新

點選下載